听,二十四桥的明月唱起了歌
▼
你身边有那种慢性子的朋友吗?
倒不是说他像某动画片里的“闪电”那样动作迟缓,而是学东西比别人慢,一幅画完成得比别人慢,甚至整个人生的进度都比别人慢。
(资料图片)
这种“慢”听起来好像脑子不太灵光,但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个“慢”人,一生都在 “慢工出细活”,成为了他那个时代的书画大家。
他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又是“吴门四家”之一,后世给他封的“第一”比我吃过的盐都多……
他是文徵明,一个很有韵味的男人。
很多人听过文徵明的大名,但对他并不熟悉,只把他当 “唐伯虎背后的男人”处理。
但如果你了解过文徵明,也许会觉得,和唐伯虎的风流一对比,文徵明那种端正里散发着另一种温和的光芒。
文徵明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他家是个名门望族,从小父亲就拉着文徵明拜自己的朋友为师学习诗书画,而他父亲的朋友随随便便都是沈周、吴宽。
这两位是谁?
沈周比较出名,吴门画派第一人,《明史》中说他“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吴宽你们可能没听说过,他做了一辈子官,主要职务是教太子读书。
你想想,一个画被称为“明世第一”的人,一个教太子读书的人,现在都来当文徵明的老师,这样的师资力量,文徵明不成个神童,都对不起他父亲。
但偏偏,文徵明不仅没学成神童,甚至比同龄人还要愚笨一点,五六岁还站立不稳,七八岁还口齿不清。
别人都为他惋惜,唯独文徵明的父亲笑呵呵:“我儿是大器晚成。”
大概是从小就比别人落后一步,文徵明养成了刻苦的习惯,在外求学时,同学下课都去玩,只有他自己一遍又一遍写《千字文》,一天要写十本。
我看到“十本”两个字时大惊失色,别人只关心徵明飞得高不高,而我关心他的手废没废。
▲ 明 文徵明 行书《新秋诗轴》
故宫博物院藏
也是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文徵明的书法大有所成,他行、草、隶、篆都熟练掌握,尤其一手小楷最为人称道,清人朱和羹曾直呼 “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
▲ 明 文徵明《醉翁亭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可惜文坛得意,职场失意,文徵明考江南乡试,考了9次,考到53岁都没能考上,一直到54岁才当上个翰林院待诏,还是被人举荐的。
但这份工作也没能坚持多久,三四年后文徵明就辞官回到苏州,过他闲云野鹤的日子去了。
文徵明的“慢”在回乡后转化成一种回味无穷的闲适。
他与吴中名士们游山玩水,吟诗唱和,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文徵明喜欢喝茶,一生写了一百多首咏茶诗,而且他很讲究,喝茶用的水一定要是名泉汲来的。
有一年的清明时节,他和好友去游览隔壁无锡的惠山,取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泉水烹茶。
他们就在山边的亭子里坐着,三四月份的微风还带着凉意,但周围风景秀丽,又有茶灶飘来的暖气和茶香。
真是一个惬意的下午。
▲ 明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徵明的另一位好友沈天民,有一座浒溪草堂,位置在城中,但草堂周边草木环绕,郁郁葱葱,像是闹市里的桃源。
文徵明常来这里参加聚会,他还画下了某次聚会的场景。
▲ 明 文徵明《浒溪草堂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主人已经坐下了,茶水也已经备好了。
就是有些客人还在慢吞吞过桥,还有的已经到草堂门外了,看肢体动作似乎是在跟身后的人吐槽:“他们都不等我们,自个儿先聊上了!”
▲ 明 文徵明《浒溪草堂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徵明的画里总是有很鲜活生动的部分,让人忍不住猜测,里面的小人过的是什么日子,被画下的那一刻又在想些什么。
这是他的风格,也是吴门画派的底色。
在吴门画派之前的元四家,大多主张绘画应抒发“胸中逸气”,不求形似。
例如倪瓒,他的绘画造诣很高,但我们总会在他的画里品到空寂和料峭的意味。
▲ 元 倪瓒《平林远岫图》故宫博物院藏
而吴门画派则希望画家做到“物我合一”,状物和抒情两手抓,达到一个平衡,于是形成一种“淡而有味、拙中藏巧”的画风。
“淡而有味、拙中藏巧。”
文徵明这个人,他的画,他成长的故乡,都和这八个字十分相符。
我们听过很多苏州乃至整个江苏在历史上的盛名:
有画家为苏州画过12米长的民俗长卷《姑苏繁华图》;有无数诗人在金陵凭吊古今;有杜牧这个“扬州形象大使”为扬州来回赋诗,说这里春风十里,佳人也难比……
▲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江苏几乎符合所有我们对江南的想象,“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氤氲着薄雾,迤逦着歌声。
歌声传唱到今天,遇上了抖音发起的 “非遗传承”,这次,丝竹管弦之声闻风而起,在直播间作响。
最能演绎出江南水乡婉转悠扬的音乐,我认为是昆曲。
五尺高台,百转千回,唱遍古代的一出出相思离合。
昆曲起源于元代,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但因为剧本文学性强、戏曲节奏慢,听昆曲的人慢慢只剩下年龄较大的老一辈。
也是因此,“95后”俞涵湉和“00后”黄坚璋两位昆曲演员组成了 @昆曲八万,尝试着把直播和传统戏曲结合起来,希望让“小众”变成“大众”。
▲ 动图来源于抖音
在他们的直播间里,最火的是《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选段。
俞涵湉他们发现,观众对传统文化天然就有感应,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即使不知其意,也会感叹“好美的词”。
俞涵湉也担心过,自己对昆曲的创新是不是会让观众觉得太活泼了,但事实上,很多观众还会特地来问她,课余去哪里学昆曲比较好。
这样久而久之,俞涵湉和粉丝就处成了朋友的关系,有时候营业太久,她自己都没注意嗓子哑了,粉丝倒是一下就能发现,会叮嘱她要多休息。
去到现场,氛围感强,是沉浸式的看演出,但直播的时候,演员和观众不再隔着高高的舞台,观众的每句话都能立刻被回应,演员的表演也实时能得到打赏和点赞这种正反馈。
俞涵湉很开心,她说“有人同行,我就不孤单了。”
比起昆曲,锡剧还要更加小众一点,它从山歌发展而来,同样带着鲜明的江南特色。
@子佑戏曲的主播一开始会学锡剧也是机缘巧合,他和锡剧泰斗大师王彬彬同名,在电视上听到大师的唱段,就此与锡剧结缘。
但别人学锡剧是从扎实的童子功练起的,王彬彬起步晚,就不得不比别人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找了很多名家大师指导,从基础学起,一唱就是15年。
刚开始做直播时,抖音里做锡剧的主播不多,部分观众们对于锡剧处在新奇的阶段,还有部分观众居然能跟着王彬彬唱两句《珍珠塔》,他的直播间观看人数慢慢增长,最高一次同时在线观众能有四千人,场观五十万人。
▲ 动图来源于抖音
王彬彬在抖音里遇到过许多真诚的粉丝,去年有一个抖音戏曲主播嘉年华大赛,大赛中赢了的选手可以去参加河南卫视的抖音专场晚会,这个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
王彬彬的粉丝一下就支棱起来了,齐心协力给王彬彬弄进了20强,接着他又拿到了京剧名家傅希如老师的直通卡,真的站上了河南卫视的舞台。
当时所有嘉宾中只有他一个江苏人,也只有他一个锡剧演员,这种荣耀是一份无与伦比的鼓舞。
王彬彬也记得,有次在户外演出时,有抖音的粉丝闻声来看,户外得有38度吧,那位粉丝买了许多饮料过来,在大太阳下还没忘给他点赞;
还有一次带着感冒在南京演出,演出结束在门卫大爷那里收到了一盒感冒药,是粉丝送过来的。
而平时粉丝对他和锡剧的喜欢,大多表现在打赏上,也许有时候打赏金额并不大,但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超过了一切,人被赋予期待的时候,步伐总是会更加坚定的。
而说起苏州评弹,也许会比昆曲和锡剧都熟悉一点,因为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结尾,主角们唱的《秦淮景》就属于评弹的一类。
评弹被誉为“江南的明珠”,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一种曲艺说书的形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过,反正我每次听评弹,都觉得“吴侬软语”四个字简直是为了评弹量身定制的,太温柔太婉转了。
@鸣秋就是一位专业的评弹演员,小时候听着收音机和电视机里咿咿呀呀的唱腔长大,到今天她已经有9年的评弹演出经验了。
但她也知道,评弹跟其他非遗文化一样,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就像很多人喜欢《秦淮景》,但并不知道这首曲子改编自《无锡景》,要让观众对评弹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就需要发掘出更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鸣秋也的确做到了,她的直播间最多一次获得了100多万场观,有粉丝从她这里才知道什么叫评弹,也有粉丝彻底爱上了这种曲艺形式。
鸣秋印象很深刻,有次她结束线下演出,有观众给她送花,聊了几句才知道这位观众是从抖音过来的。
听过线上的,在直播间鼓励性地点赞打赏,再听现场版的,买下一张门票,送一束谢幕的花,各有各的滋味,共同点大概是都让评弹在无形中传播得更广。
鸣秋的抖音主页,有一条置顶视频,弹唱的是苏州话的《声声慢》,那个琵琶,每一下拨弦都拨在了我的心巴上,所有的小桥流水、繁花似锦都有了实景,时间都在绵长曲调里慢下来。
▲ 动图来源于抖音
说到琵琶,就不得不提另一件传统乐器——二胡。
这几年,二胡其实已经不算冷门乐器了,在抖音直播汇总的乐器受欢迎排行中,甚至能排到前三,跟唢呐争个高下。
@二胡筠恩也是一位活跃的二胡主播,她真名高紫涵,学二胡已经有22年,她在乐团当过二胡演奏员,但那时候存在感不高,她更想拥有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舞台。
▲ 动图来源于抖音
直播间很适合她,有专属的C位,有志趣相投的听众,偶尔也有来自其他乐器主播的连线pk。
直播间的每一个ID都让高紫涵觉得,自己手中的二胡,声音更响亮了一分。
粉丝的打赏也让她受到鼓舞,乐器不是只有在真正的舞台上才能发光发热,即使隔着屏幕,也有观众愿意买下这张“云听曲”的戏票。
还有集评弹和昆曲于一社的 @聆韵社,穿着汉服弹古筝跳中国舞的 @琴筝小狐,从“被看见”到“被喜欢”,只要一场直播的时间。
在这些非遗文化的“出圈”背后,抖音直播功不可没。
从19年到现在,他们其实已经发起了很多针对非遗的活动,从最开始的 “非遗合伙人计划”到 “看见手艺计划”,再到现在的 “非遗主播沙龙”。
年轻观众从一开始对非遗的不知道不关心,到现在我们看到的,过去一年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53%,00后也开始身体力行在抖音传播非遗文化。
再拿江苏地区来说,截止到今年6月,江苏地区非遗直播超过124万场,观众欣赏时长超1亿小时,过去一年更是有71%的江苏非遗主播获得打赏。
传统文化是生动的,它不止是文字或是画面,它应该以任何形式存在,它也不能只存活在专业的人手里,而应该走向大众,这才是传统这条河流奔涌的开始。
▼
在江苏的拙政园内,有一株紫藤,是文徵明近千年前亲自种下的。
中间的百年岁月里,这株紫藤兜兜转转,差点被铲除,差点被移栽。
但最终,它如这整座城市的文脉一般,得以保全,绵延不绝。
我想,所有的非遗艺术也就像这株紫藤,有枯萎的时候,也有被摧折的时候,但旺盛的生命力总会让它重新绽放在下一个枝头。
*参考文献:
[1]周一丹.明代苏州画家笔下的江南日常生活[D].苏州大学[2023-07-28].
[2]李栋.试论"吴门画派"[D].中央民族大学,2005.
[3]李文海.文徵明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康健.文征明绘画艺术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3-07-28].
[5]朱琰.明代文人画的流变:略论吴门画派的兴起与衰落[J].东南文化, 2013(4):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