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苍蝇办葬礼,给鸟屎出书…爱虫如痴的他跟昆虫做邻居,还为虫子们写书
为苍蝇办葬礼,给锹甲虫写寻虫启事……
谁说只有掉落的苹果能启发出科学,鸟屎同样可以生发艺术。
敬畏自然万物的他,跟虫子当邻居也就算了,居然还给它们写了好多本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虫为邻
Be Neighbors With Insects
“锹甲,走路后腿有点瘸,见人害羞,不善言辞,下午晒太阳时走失,知情者请联系……”
炎炎夏日里,偶有微风拂过,蝉鸣声声……刚为客人锹甲虫张贴完寻虫启事的他,又开始忙着张罗起了邻居苍蝇的葬礼。
“我的邻居苍蝇死了,请大家为它写一副挽联吧!”
这个呼吁一经发送,得到了网友们的众多回应。
嘀——嘀——嘀——他的邮箱收信提示音响个不断……
“大家的挽联已收到,消息太多不能如数回复,征集活动至此结束,我已经把它的丧礼办掉了。”
门外传来窸窣的脚步声,又有其他邻居来访,还带了礼物来,可这……
没办法,来都来了,总得招待点什么吧……
消息正在输入:我这里有蜣螂先生来了,它没有东西吃,你能不能帮帮我……
“安排!”
这个正在为虫子们忙前忙后的人叫朱赢椿,类似的事情他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工作室旁树木长出的树舌菌是他天然的茶水桌。
得闲时,跟小瓢虫对视、与扁锹锹甲一同围坐在树舌菌旁饮茶……都不过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他眼中,昆虫既是大自然赐予的邻居,也是平淡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
朱赢椿对虫子的爱,可以算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以至于身边总会有人感叹:“哪有把虫子当朋友的!真是个怪人!”
可他从来不管这些,依旧每天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虫子们亲密互动。
为了方便交往,他甚至专门给工作室后院配备了个小菜园,以便虫子朋友们随时登门拜访。
朱赢椿工作室<随园书坊>中的小菜园
没错,这个菜园里种的菜并不是自己吃的,而是为了提供给虫子们。
昆虫在进食,而朱赢椿则在一旁欣赏它们的创作。
笔锋时而温润柔婉,时而凌厉萧肃,高低错落又不乏条理,如呼之欲出的小鹿,又似婀娜翩翩的舞者……
内容暂时看不懂,不过貌似是出自哪位书法大师笔下的诗作吧。
没错,这便是来访诗人“桑天牛”的作品。
《虫子诗》
来朱赢椿工作室做客的虫子们,要么是挥毫泼墨,在纸张上画出自己独特的运动轨迹;
“牛宾虹”创作中
要么是勤恳雕刻,在墙壁、玻璃甚至菜叶上留下自己细致的啃食纹理。
在朱赢椿眼中,这些虫子都是会写诗作画的艺术家,拥有不可控制的神奇创造力。
他将虫子们的大作一一收集整理起来,于是便有了一本本由昆虫本人创作的书籍。
在这其中,朱赢椿只担任策划、收录兼编辑的角色。
《虫子文》装置,蜣螂用键盘敲击出文字长卷
寓意朱赢椿收集编排虫字的过程,也是虫子自己创作的过程
如果说徐冰的“天书”是一种跨越种族的交流,那朱赢椿的“虫书”就是一种跨越物种的玩味。
天书是艺术家徐冰以汉字为形创作的伪汉字
图中内容为Art For People的变形体
从《蚁呓》到虫子书系列再到《蜗牛慢吞吞》,像这样以虫子为主体的书,朱赢椿还创作了好几本。
《蚁呓》
《虫子书》
《蜗牛慢吞吞》
每本新作一经面世总惹得人们啧啧称奇,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赞赏之声数不胜数,鄙夷之音同样不在少数。
有些人惊叹于朱赢椿绝妙的构思,对大自然独特的体悟,以及他长久不衰的创造力。
也有些人则嘲讽他是浪费纸张,写这些没用的东西,没有一句是人能看懂的。
对此,他一笑了之。
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极富趣味的书,还得得益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
1970年,苏北的某个小村庄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朱赢椿。
物质匮乏是那时的常态,别说什么近些年才高度发展的电子设备,就连普通点的玩具与图画书,在他的童年里都极为稀有。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自然成了朱赢椿最亲密的伙伴。
在田间地头玩泥巴,于小溪水洼摸鱼虾……
我们想到的、想不到的互动方式,他基本上都与大自然一同经历过。
不过,在这之中,有一项他最为喜欢,那便是画画。
以大自然为取景素材库,以生活中见识到的花草鱼虫为绘画老师,年幼时的朱赢椿自在且快乐着。
现在的他,经常对外宣称自己毕业于 NAU大学(Nature Art University):
教授是内切尔(Nature,自然),导师是克劳迪(Cloudy,云)、伍德(Wood,树木)与怀特(Water,水)……
大自然永恒的变化与新鲜感是他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以至于直到现在,朱赢椿还保持着小时候手绘昆虫自然的习惯。
朱赢椿画给小读者的明信片
或许思维跳跃的孩子总会有些淘气吧。
据朱赢椿本人说,小时候的他偏科严重,语文成绩好数学却极差。
一次,好不容易数学成绩有些起色,谁承想,自己在课上画老师遭发现,又被狠狠批评了一顿。
这一批评不要紧,刚生出的数学热情小火苗也随之被浇灭了。
本以为回到家少不了父母的苛责,没想到,朱赢椿的父亲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儿子的绘画兴趣持肯定态度。
家人支持他继续画下去,只不过——要忍到下课以后了。
这既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兴趣的尊重。
就这样,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朱赢椿也成了一位性情温和包容、极为尊重想象力与兴趣的人。
具体能温和包容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前有苹果落到牛顿头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后有鸟屎落在朱赢椿身上,启发创作了《便形鸟》。
2014年5月3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六。
收拾好行李物品,朱赢椿打算出门赴约一场莫奈的绘画展。
可就在刚迈出工作室没几步的时候,却邂逅了一坨湿哒哒的物体。
从天而降,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他一尘不染的新衣服上。
这运气,简直不亚于出门踩到狗粑粑,任谁来上一回都少不了生气的。
然而,这坨有些“晦气”的鸟屎却只给了朱赢椿几秒钟的沮丧时间,转瞬便将他的灵感点亮了。
展也不去看了,他转身回到工作室开始琢磨起了这坨来自上天的礼物。
“形状不规则,看起来又有点熟悉……一个大脑袋上长着眼睛,似乎还有一对翅膀……这不是鸟吗!”
激动之下的他,拿起平时用于写生的素描本,勾勒完了鸟屎的轮廓,又为其填充上绚丽的色彩。
第一只“便形鸟”就此诞生。(也就是便便形状的鸟啦~)
自此,朱赢椿不仅对虫子们有所关注,就连院子里随机留下的鸟粪印记也留意了起来。筛选过后,将它们一一附着上鸟的生命。
在朱赢椿看来,这些由随机形状的鸟粪得来的便形鸟,比其他很多艺术都更有意义。
因为,便形鸟饱含着他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这是仅靠静观任何伟大作品都获取不来的宝贵财富。
为此,他甚至三过卢浮宫而不入,原因只是:那里广场的鸟粪比较多。
经过了几年的收集改造,这本集满了奇异“动物”的册子问世,宛若现代版山海经。
朱赢椿为此书起名《便形鸟》,寓意“随物赋形、便宜行事”。
如此的从容不迫也是没谁了~
《便形鸟》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广泛好评,尤其是对小朋友们来说。他们觉得书中虽然都是些小怪物,但却各有各的可爱。
朱赢椿甚至特意虚构了一个便形鸟从自己星球来到地球的故事,以此来保护孩子们纯洁的童心。
便形鸟皮影
毕竟,如果直接挑明:你们喜欢的小怪物其实是一坨屎……怎么说都太过残忍了点。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毕竟,朱赢椿除了是一位装帧设计师,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呀。
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慢慢寻找自己的兴趣,对他来说是自己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他经常会提到一个小女孩与其生物学教授父亲的故事:
在小女孩眼中,蝴蝶轻盈美丽,仿佛小精灵一般,所以会直呼其为“蝴蝶仙子”。
可所谓知识经验丰富的父亲听后,却一本正经的给女儿“科普”:
“哪有什么仙子,蝴蝶只是鳞翅目中一类昆虫的统称”。
话是不假,但着实有些索然无味。
很多时候,大人就是这样不经意间,用所谓的正确将孩子的想象力击碎。
话虽有些重了,但想来,这跟告诉孩子们童话都是假的、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也相差无几。
想至此处,朱赢椿也忍不住感叹起曾经那个几年如一日,从事教辅书籍设计,终日忙碌而又千篇一律的自己……
好在,现在可以慢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虫子也好,鸟屎也罢,自己内心的充盈与外界无数的认可都是慢生活回馈给朱赢椿最好的礼物。
朱赢椿朗诵虫子诗歌
虫子的“语言”,每遍读起来都不一样~
如果有人因为《虫子书》看不懂,而批评朱赢椿:总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表面,浪费纸张……
那《肥肉》和《豆腐》两本关于食物的书,从策划到设计就真的是:兼具形式与内容,连普通人都看得懂了。
《肥肉》是朱赢椿历时六年设计、约稿、编辑的作品,书中集结了一众作家讲述的自己与肥肉的小故事。
《肥肉》
一碗现在看来油腻的肥肉,包含的实则是世态的冷暖与几代人记忆的浓缩。
《豆腐》则是他在“肥肉腻了”之后的清淡之作。本就不喜荤腥的朱赢椿,在《豆腐》的创作中仿佛更加得心应手。
《豆腐》
真的好像一块真正的豆腐~
书中既收录了历史上与豆腐有关的艺术文学作品,也征集了很多名人名家与豆腐之间的独特故事,甚至还讲述了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等内容。
跨界征稿,来自演员喻恩泰
(《武林外传》里的秀才呀~)
既可供专家学者研究,又可供平常读者知解,雅俗共赏、趣味与文化气息拉满~
在读此书之前,我还真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王致和居然真有一首歌颂臭豆腐的诗!
臭豆腐
[清]王致和
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
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
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
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
珍馐富人趣,野味贫者光。
既能饫饕餮,更可佐酒浆。
餐馔若有你,宴饮亦无双。
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未央。
——贰 豆腐脑:古诗词
也许虫子留下的痕迹本没有意义,酒肉穿肠过后也徒留记忆中的快感,但人类的想象力终归是无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灵感一现。
朱赢椿在做的,只不过是为这无处安放的灵魂躁动提供一个便于释放的形式,寓无限于有限。
因此,与其说他是一位书籍装帧设计师,不如说他更像一位有着自己想法的艺术家。
如今的他,仍竭力保持着与大自然最亲密的联系。
与猫为伴,与虫为邻。
虽然很少上网,但精神世界却比一众脑中充斥着碎片化知识的人要丰富得多。
<随园书坊>的猫咪-切糕
(-2021.07.01)
从容不迫的他,在慢节奏中体悟人间至味,生活状态果真与工作室门前那个大大的“慢”字一拍即合。
旧址位于南京师范大学校内
已于2023.7.30日拆除,新址未定
不被理解又怎样呢,他始终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己最爱的事。
莫愁前路无知己,更何况,形形色色的虫子早就与他甚是交好了!
本文图片主要源自:
微博@随园书坊
bilibili:此念文化、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1]《一席》朱赢椿:与虫为邻
[2]此念文化:朱赢椿:兴趣,可抵消生活的疲倦 |《生命·成长》第三季(第一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