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门!唐诗咏春意蕴深

来源:山西晚报 2023-04-07 09:10:56


(资料图)

春天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带给人希望和力量。唐诗中,吟咏春天的篇章数不胜数,有的是闲逸赏春之作,有的含离别思乡愁绪,有的关心民生疾苦,有的讽刺时弊、排遣愤懑。

闲逸赏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使人仿佛置身于秀丽迷人的钱塘湖畔。诗人最迷恋的,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地躺在湖边,令人流连忘返。崔颢《黄鹤楼》的后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写春天的黄鹤楼,“春”隐藏在“芳草萋萋”之中。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木清楚在望,鹦鹉洲上的春草也长得很茂盛。楼宇配着春景,真是一幅羡煞游人的风景画。

羁旅思乡。唐代诗人未入仕途的,多流落江湖,羁旅他乡,因而常有吟春思乡之作。王绩离家多年,在京城春暖花开时忽然遇见从故乡来的挚友,不禁涕泪交流,悲喜交集,写下了《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尽情倾泻思乡之苦。诗的最后四句:“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生动描述了诗人紧握乡人之手,急着问这问那,请对方尽量答复、不要迟疑的迫切心情。有的诗人思乡心切,又没有见着故乡来的友人,只好作诗想象大雁捎带家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最后两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前两句写破晓日出,江上已有春意;后两句写感时怀乡,想把家信托给北飞的雁带回洛阳。

送别情深。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写自己与友人在驿亭送别,各奔前程之后不知何日能见面,情深难舍,不免感伤身世。不过也有诗人在送别时给对方多加勉励,最典型的是白居易。他写《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只有16岁,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志气豪壮的少年白居易在诗中以自然光景比喻人事变迁,鼓励朋友不必忧虑人生浮沉,自有像原野一样宽广的前途。

寄托隐情。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虽是乘兴而作,但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有所讽托,暗含忠谏而不被朝廷采纳的隐晦情绪。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中倾诉了从贬地逃归,家书久绝,家中情况不明,愈近家愈提心吊胆,怕碰见熟人,更不敢随便和人交谈的胆怯心迹。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写了春景,花开鸟鸣,固然使人欣喜,但当时国家遭逢丧乱,家人流离分散。诗人忧心如焚,忧国思家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体恤农夫。孟宾于《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诗中写出了王孙公子春游时糟蹋庄稼的恶行,也流露了自己体恤农夫的情感。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期间,曾察看农夫春耕的情况,写下了《观田家》。诗中把自己和农夫作了对比:“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这两句说的是自己做官不下田劳动,却得到农夫供应的米,因而感到羞惭。这样扪心自责的诗篇,在当时并不多见。

讽刺时弊。白居易的《买花》,以“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起笔,描绘京城权贵崇尚牡丹,争相买花的热闹景象;诗末用“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点出一丛色彩浓艳的牡丹花,价值足以抵得十户中等人家所纳赋税的数额。诗人用对比来讽刺当时上流社会权贵的奢侈豪华,同时也对穷苦百姓表示深切的同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张籍《废宅行》:“胡马崩腾满阡陌,都人避乱唯空宅。宅边青桑垂宛宛,野蚕食叶还成茧。”诗中写了外敌突然袭击京畿,黎民百姓逃避一空,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的景象。诗末两句“乱定几人还本土?唯有官家重作主”说明战乱该由朝廷负责,老百姓全靠官府作主。“重”字有埋怨官府之意,讽刺官家没有防患。

可见,唐代诗人笔下吟咏春天的诗歌意蕴丰富深刻,这些作品不仅是诗人内心丰富情感的宣泄,也让诗歌本身充满无穷魅力。

□王玉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