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愁,城愁,愁何在?
【口舌之勇】
如果说,乡愁是一种异地之愁,愁情的主体是游子,那么,城愁就是一种在地之愁,愁情的主体是城市居民。
孙勇
【资料图】
何谓“城愁”?
在讨论、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城愁”的对应物——“乡愁”。
说起“乡愁”,大家都能心领神会。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崔颢的《黄鹤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就是古诗中咏叹“乡愁”的名作,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些诗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乡愁”这个词,但读者都知道它们写的是“乡愁”。
首次直接使用“乡愁”这个词并将它明确点题的,是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乡愁》。它是中国现代诗中知名度最高的抒写“乡愁”的名篇。
可以给“乡愁”下这样一个定义:它指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是一种对故乡眷恋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常体现在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心头。在初始意义上,“乡愁”中的“乡”指农村的故乡。
理解了“乡愁”,再来分析一下“城愁”。而分析“城愁”,当然要从城市说起。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中国为例,在古代农耕社会,城市已经出现。不过,那时的城市,在居民生活与社会分工等方面深深地带着农耕社会的烙印,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不是特别明显,城市与乡村在某种意义上是融为一体的。那时,也没有“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身份区分,很多大官,哪怕做到宰相这个级别,一旦卸任,也会告老还乡,从京城回到乡村老家,度过余生。可以说,作为一种独立于乡村之外,以城市为载体和抒怀对象的“城愁”情结,在农耕时代并未真正产生。
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极大地深化了社会分工,并将商品经济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由此开启了世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虽然慢一拍,但也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从19世纪40年代起,蹒跚地迈开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有了“城里人”和“乡下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界定。与此同时,“城愁”情结作为现代城市人的一种集体意识,逐渐萌生。到了20世纪中叶,中国的城市(含内地、台湾、香港、澳门),出现了一些带有“城愁”意味(揭露城市生活中的不如意)的文学作品,在老舍、张爱玲、矛盾的小说中,多少可以找到一些“城愁”的影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文学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深刻反思城市文明的作品,比如罗大佑的歌、龙应台的杂文等。这些作品,带有比较浓厚的“城愁”色彩,但是,无论是创作者本人还是评论界,并没有据此将“城愁”作为一个独立的文艺创作理念提出来。
接下来的4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内地的城市化高歌猛进,市场的魔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集中,经济活力全面焕发。与此同时,户籍问题、房价问题、学位问题、堵车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日益凸显。反映“城愁”的文章和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城愁”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或口号,呼之欲出。
大约是在2010年以后,“城愁”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词,出现在公众视野。比如,复旦大学城市治理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韩福国在2015年发表《乡愁未解脱,“城愁”已凸显》一文,就使用了“城愁”这个词。在韩福国看来,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为户口、工作、房价、孩子的学位等问题而发愁,就是“城愁”。
时间来到了2018年。这一年,深圳有个叫王国华的作家,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城愁写作”的口号,并积极践行之。王国华计划走遍深圳的山川河流与大街小巷,触摸、打量这座城的肌理、风景、人群与动植物,写出自己对他们的感受与理解。为此,他筹划写一个“街巷志系列”,到2022年,这个系列已推出了四本散文集,既叫好又热卖,成为深圳文坛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雅事。以此为标志,“城愁”写作以口号与作品兼有的鲜明形象登堂入室。
王国华在创作谈中写道,“城愁”两个字非我首创,却是我倡导和推广的。街巷是支点,城愁是灵魂,它们是一个整体……我和这座城市(注:指深圳)贴在了一起。我心中渐渐产生了一些愁绪。这是安定下来以后的闲愁,是淡淡的,无由的忧伤。它不苦。”对于“城愁”,王国华的这个解读是诗意的、朦胧的,并不具体。他是一个“城愁写作”的实践派,更相信作品本身的力量,不急于过早地给“城愁”下定义。
拜机缘所赐,前不久,我参加了王国华作品研讨会。会上,我表达了自己对于“城愁”的看法(也算是一个准定义):“城愁”是现代城市人对自己所居住之地——城市的一种深沉的情感,它包涵关切、眷恋、忧虑、批评、期许等情愫,而不是简单地与忧愁划等号;“城愁”的本质是爱城市;在现代文学中,作为一种题材,“城愁”是对“乡愁”的超越,而不仅仅是补充。与会的研讨者,包括王国华本人,认为我的看法有道理。当然,这也是我的一孔之见,未必严谨、周到,期待方家指正,给出更好的定义。
如果说,“乡愁”是一种异地之愁,愁情的主体是游子,那么,“城愁”就是一种在地之愁,愁情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乡愁”与地理空间的位移紧密相关,“城愁”则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写到这里,这篇小文章也该收尾了。最后,我想说一句:“城愁”是一个美妙的谜,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揭晓它吧。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