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事通!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托起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梦
(资料图片)
“筑巢引凤来”,托起年轻人的“安居梦”。本市住建部门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强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破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难题,努力提升新市民居住幸福成色。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房地产政策,建立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从2021年8月至今,本市已累计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30个项目、4.16万套(间),实现投资24.81亿元。其中,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55个、1.62万套(间)。今年以来,本市筹集建设91个项目、3.06万套(间),完成20项民心工程任务目标的102%,实现投资16.25亿元。其中,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27个、0.86万套(间)。
“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了,5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每月租金2000元出头,与合租价格相差不大,环境好了很多!”大学毕业来津创业的年轻人王刚近日入住海河畔一处保障性租赁住房,站在窗边可远眺“天津之眼”,也可俯瞰海河,周边配套成熟,屋内配置独立空调和全套家具家电,实现了“拎包入住”。“项目是统一户型、统一装修,租客可以签订半年至3年的合同,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租赁期内不会涨价。”该项目运营负责人介绍。为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减轻新市民、青年人租金负担,本市住建部门积极推动落实支持政策,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财政补贴政策,新建项目按照1000元/平方米且不超过建安成本30%给予奖补,改建项目按照600元/平方米且不超过建安成本30%给予奖补。截至目前,已落实发放奖补资金6.63亿元。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地从哪儿来”是关键。尤其是中心城区地段,土地资源稀缺、拿地成本高,容易推高房价和租金,郊区地块成本相对低,但通勤距离又较远。去年,大学毕业的林波搬入龙湖冠寓南开区王顶堤店,看中的就是通勤便捷,走路去公司上班10分钟,距离最近的地铁站大约600米,周末出门玩也很方便。公寓负责人介绍,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家闲置许久的集体宿舍,如今焕然一新,出租率保持在97%以上。
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重点安排在本市中心城区商业集聚区、环城四区等人口导入区域、轨道交通站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及周边等,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育提供有力支撑,满足产业职工就近居住需求,实现职住平衡、产城人融合。
市住建委组织编制本市“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人口规模的三种情景,分析判断“十四五”住房形势,预测住房新增需求总量。“通过走访各区和相关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深度调研新市民、新毕业大学生群体规模和住房需求,我们确定了‘十四五’期间1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储备目标。组织各区合理制定保障性租赁住房年度建设计划,确保房源有序建设供应,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租赁需求。”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海河传媒中心出品
今晚报记者 雷风雨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