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速讯:总制片人张丽影细说《西南联大》,四个“立”字标定终极戏剧任务
这距离项目初定,已经过去了六年。
“西南联大”作为一段沉甸甸的真实历史,历时弥久却一直滋养后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82年过去了,围绕于此的影视创作寥寥无几。
为何关于西南联大题材的影视创作如此艰难?
张丽影
6年跋涉,才破解了题材难度
西南联大史作为一个宏大的题材,是抗战背景下清华、北大、南开三个中国最著名院校辉煌和传奇的历史,涉及抗日战争的真实历史事件,也涵盖三校师生南渡经历中诸多鲜活生动的事例,要完成对历史真实的还原,完成对历史精神的提炼,很困难。
纪录片可以写全了,但电视剧怎么用一个故事性的叙述来完成对这段历史的记录?
突破口在哪儿?
张丽影在剧本论证会上发言
首要的困难在于,如果选择优秀知识分子做主角,相当于作茧自缚。
选择哪个真实历史人物?展开谁不展开谁?如何展开?占多少笔墨?需要怎么审查才能通过?其次,提起西南联大,大家熟悉的好几个重要人物,后面的真实经历大多是出国了,也无法进行下去。
这样的视角,无法进行剧本创作。
张丽影认为,还是要回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重大题材创作原则。
腾讯影业也给予了细致的剧本优化意见,提供了修改的具体建议,提升了剧本质量。在剧本论证会上,剧集巧妙的视角得到了一众专家的认可。
一部抗战史,一部文化史,一部西南联大校史,《我们的西南联大》选择用一群年轻人的青春理想来反映。
四个“立”字,完成了主要的戏剧任务
《我们的西南联大》剧本论证会给出的定位是,“为文化抗战立传,为知识分子立像,为青春理想立赞,为民族精神立碑。”
张丽影认为这个高度期许,点明了剧集的主要戏剧任务。
在她看来,剧集创作要将西南联大历史叙述从文化史、抗战史的角度来讲。
“最重要的是西南联大学子们接受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要用一种大文化史去讲。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脉;科学科技救国、高能物理和化学,西学部分也是一种文化史,总体上都是一个文脉的传承。”
因此,剧本中涉及了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作为中国文化、文脉的传承者,也涉及了高能物理、高能化学领域的叶企孙、赵忠尧、邓稼先,这些人物代表的是科学科技救国,乃至新中国和现代国防建设的主力军。此外,还描摹了三个校长、两个教务长、校工、图书管理员这样的人物。
西南联大精神最宝贵的即“刚毅坚卓”。
张丽影分析了剧本中对优秀知识分子的刻画细节。
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闻一多如何经历33天步行团生活,历程3600里,走过了贵州、云南、湖南,用脚丈量了国家,看到了国家的积贫积弱,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从1941年以后,联大的生活是极其困难,化学老师、物理老师等像赵忠尧,带着大家去做肥皂,然后交给肥皂制造厂去卖。
梅贻琦校长的爱人韩永华带着一批教授夫人到她家里去学做“定胜糕”,寓意抗战一定会胜利。
这都是真实的历史。
张丽影表示,六年来,团队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想要传达出西南联大的精神。刚毅坚卓四个字是西南联大坚守的,也是这部戏主要去提炼、表达的精神。完成了剧本论证会的四个“立”字,才完成了对这个题材的担当,完成了全剧的戏剧任务。
一个“我们”,与当下青年人对话
我们的西南联大,着眼于“我们”。
故事以青年男女个人成长和情感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对个人命运,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比如,当南园被炸,29军顽强抵抗,西南联大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战士怎么从前线被抬下来,看到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他们如何面对,又如何成长,剧集用了很大篇幅描述。
“我们”的西南联大,不仅仅是那一代人的西南联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从左至右: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
张丽影强调,今天的大学生和82年前的大学生,他们可以隔空相望。《我们的西南联大》就是要给当下青年人树立一种参照,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我们的西南联大》中强调了张伯苓校长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这三问拿到当下现实中来呼吁,是多么有力量。
当代的青年,也要像西南联大时期一样,明白自己的使命担当,经过浴火淬炼,完成理想、信仰的塑造和确立。这让人更加期待《我们的西南联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