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速讯丨所谓创作,就是基于真实生活与想象力之间的适当结合
最近几年几乎从没看过虚构文学的我,其实对于虚构文学的创作还是很感兴趣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会关注小说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资料图)
这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做《从生活到小说》。今天就简单分享一下读后感。
小说中的真实感与现实之间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小说中不存在多余的情节,每段素材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但真实的生活却不是如此。
有时你可以选择把一段素材运用到多种场景中,换个姓名、换个性别,甚至把原本素材中的真实感都抹去也没关系,因为我们需要保证小说中人物情感的真实性,以及你所要向读者展示的情节符合基本逻辑与大众认知。
也就是说你要成全的是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而非素材。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认真真去做,那就是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趣闻轶事,使之成为你笔下的人物身上的落笔点。
你可以运用你平时积累的素材,但不要把他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整个照搬到小说中。
因为你并不了解这些素材片段背后真实的故事全貌,所以贸然把你了解的那部分当作全部事实来描述,既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也是对小说人物及情节的敷衍之举。
除了大量收集素材之外,你还需要活在自己所处的真实世界中,对自身及他人的情绪、感受加以了解。这样做,能够提升你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力,也可以帮助你在构建角色时,有效地为角色增添真情实感。
长篇小说前期需要做铺垫的内容非常多,但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而非徒劳。但是有些教人写短篇小说的导师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你提一些建议。
这时候如果你无法坚持自己想要塑造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就很可能会按照导师的意愿把原本的长篇小说缩减成短篇。
所以如果你有尝试虚构类小说的打算,以上这几点建议就非常值得重视起来。
越是让你深感共鸣的真实故事越是很难完成改编,因为你很容易陷入真实的情节中,有时你甚至会认为它无法当作一条简短的素材去加以运用,你也很难保证你的撰写能够比真实的故事还要精彩。
我们需要收集的素材可能来自身边的人随口和我们聊过的闲言碎语;可能是你不经意间从新闻或网络视频中听到的趣事;还有可能是你自己的一些即时性的联想和感受等;当然,还有梦境,许多出色的小说家都有记录自己梦境的习惯。
最后一条,我要详细讨论一下。人们总是会做出很多令自己感到意外的行为,但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他们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潜意识行为通常都会在梦里做你忠诚的信使,用梦境来提醒你,近期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背后有哪些值得你留意、却被你忽视掉的真相。
也有时你会在梦里梦到自己总是做着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在帮助你圆“梦”。
比如你不敢和家中的长辈或是领导发生正面冲突,但是在日常相处中你竟然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隐忍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不得不那么做。
这时白天发生的某件小事如果给你带来了同样的情绪和感受,你又一次选择了隐忍,那么这时你很可能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梦,在梦里你会和那些你从未与其发生正面冲突的人吵架,那种感受也会让你非常难忘。
在梦里,你受到的压迫会得到面对,而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实现。
因此,梦境是个非常好的素材来源,它既真实,又能为你的创作打开思路。因为当你极其关注真实生活时,你可能会忽视掉那些原本人们想做却没有勇气做出的举动。
而这些罕见的行为背后有着有理有据的行为动机。但如果只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做着一些自认为应该做的行为,那么人们原本不自知的、被潜意识驱动的行为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真实的状况下,人们完整的生活中又是包含这部分内容的。
因此,梦中那些让人感到既真实、又不那么真实的情节,其实也是符合故事发展与基本逻辑的。
我们不可能在有开头、有结尾的小说中完整地体现某个人物的整体生活。但你可以把那些能够体现他日常状态的重复性行为以及非常态化的处事方式呈现出来。
本书的作者通过对素材、情节、人物、地点等要素的深入分析来引导我们真正去思考如何构思一本小说。
具体方式表现为将几个要素在小说及现实中产生强烈的对比,并详细阐释如何将这些元素从真实的生活中分离出来,既能融入到小说中,又不违和。
不得不说,看了几天下来,就算你没有写小说的欲望,你也会提升对小说(或是虚构类文学)的兴趣。
你会想要在阅读虚构小说时,按照作者教授的方法去分析一下人物设定及情节的合理性,也许,你还会想要自己为其他作者的小说设计一些你认为合理的情节、添加一些你认为符合逻辑的素材。
或者,你没有那么多的创意供你发挥,但你可能会下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人物与细节。那么这些行为都有可能是你成为小说家的一个开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