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

来源:商务印书馆 2023-10-20 18:09:03

专业文史哲

新书推荐


(资料图片)

NEW BOOK

《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

国学视野下文化通观的建立

中国文论早期形态

研究的建立

重建中国文论的原始气象与生命活力

夏静 著

ISBN:978-7-100-22300-3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定价:8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第一章 礼乐研究述论 ...........1

第一节 旧学时期 .............3

第二节 新学时期 ........11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 .......... 18

第二章 礼乐之思想谱系 .........23

第一节 “三才”论 .......24

第二节 阴阳五行论 ........37

第三节 礼乐辨正 ........51

第四节 文论之维 .....61

第三章 礼乐之知识谱系(上):乐 .......70

第一节 乐源论 ........71

第二节 乐之意识形态品格 .........83

第三节 乐教与中国文化精神 ......95

第四章 礼乐之知识谱系(中):礼 ......112

第一节 礼源论 ...........112

第二节 礼之宗教品格 ........119

第三节 礼教与中国文学精神 ..... 130

第五章 礼乐之知识谱系(下):诗 ........150

第一节 诗源论 ......150

第二节 诗之政教品格 ......161

第三节 诗教与中国文论精神 .......176

第六章 礼乐发展与思想文化之演进 ........199

第一节 礼乐发展三阶段 .......199

第二节 礼乐背景下的学术传统 ......212

第三节 礼乐背景下的历史传统 ......229

第七章 礼乐之思维构型—象 .....246

第一节 象之渊源 .........247

第二节 “象喻”思维 ............263

第三节 象与中国文论传统 ......... 276

第八章 礼乐之文化基因—文 ..........297

第一节 文之渊源 .......298

第二节 “尚文”意识 ............317

第三节 文质与中国文论传统 ......... ..329

第九章 礼乐之精神品格—和 .......354

第一节 和之源流 ...........355

第二节 “尚和”思维 .............374

第三节 中和与中国文论传统 ..........389

结 语............409

参考文献............412

再版后记.............421

内容简介

本书在上古思想的整体知识系统中,从礼乐文化的思想谱系、知识谱系与思维构型、文化基因、精神品格等角度出发,通过梳理礼乐文化在先秦两汉从形成、发展、鼎盛、解体、总结到复兴的历史进程,动态地考察了早期思想传统、学术传统、文学传统与礼乐文化之间同源共生的关系,并将古代文学思想的发生视为礼乐传统一个不可或缺的次生系统,宏观地考察了乐教、礼教、诗教与中国文化、文学、文论精神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微观地探讨了“象”“文”“和”等原初范畴对文论传统形成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夏静,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北京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出版专著《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合内外之道:儒学文艺思想论集》《文气话语形态研究》《中国思想传统中的文学观念》《思想史 观念史 编年史》等。主编《近代诗文集汇编》《论语文献集成》(明代编)等。

结 语

在礼乐文化的知识背景下,探讨中国文论的早期形态,是一个值得展望的方向。对于此一领域问题的研究,大体有两种思路:其一是文学观念史路径,其理论假设在于文学思想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其观念范畴具有自足的逻辑关联,并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迁而变迁。因而侧重于文论系统的内部观念之间的内部结构,即所谓内在研究的路径;其二是文学思想史路径,主要是将文论史放在历史时代的变局之中,考察各个时代文学思想的不同衍生形态以及与诠释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以及他们个人经验之间的关联,即所谓外在研究的路径。两者研究方法此消彼长,不能分开,本书在结构上采取礼乐及“六艺”的历时性梳理与文论范畴间的关联性研究,也印证了两种研究路径的不可分与不能分。

回顾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自20世纪初陈钟凡、郭绍虞等先生创立后,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学科的划分和方法论的选择上所存在的先天性偏颇,在一些后继者那里并没有得到改观,将古代文论孤立于古代文学实践之外,剥离其原生的古代政治史、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情境,自说自话,气象更见狭小。在反思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时,党圣元先生指出:“如果说早期的研究工作是一个‘过滤、醇化’的过程,那么我们今天就应该由醇反杂。前贤们是从整体性的话语形态中将文论话语剥离抽取出来,我们则要将孤立的文论话语放回到整体性的话语网络中去。”笔者认为,古代文论的研究应该转换一下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不能从现成的哲学史和思想史所总结出的原则或结论出发,削足适履地去符合现存的结论或规律,而应该从中国思想文化的实际出发,总结出其固有的原则、规律和方法。今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往往习惯于以作家和作品分门别类地设篇定章,这种研究方法虽然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但往往忽略了思想体系发展之内在逻辑和历史连续性。正是基于此,本书力图将中国文论的发生形态置于礼乐文化的历史情境下,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整合性、回溯性的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克服现代学术体系形成以来对先秦文史哲研究条块分割之弊端。

现在,我想站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礼乐文化与文论早期形态研究这一领域的未来方向提出新的展望。

其一,国学视野下文化通观的建立。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必须具有一种文化通观的眼光,要把文论史放在中国思想文化的整体背景中考察,要从中国文化的固有特点、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形成谈起,否则便讲不清楚中国文学思想的体系及特点。

其二,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的建立。三代以来以礼乐、“ 三才”、 阴阳五行为核心形成的一套知识系统,属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公共话语”。它们与历史实践和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总是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心理素质、审美态度制约着广义的文化创造过程,其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及其外化的行为规范为古人的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及行为方式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范导。

因此,离开了此一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中国文论的早期形态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说,20世纪的学者研究中国文论的着眼点在于力证中国文论的发展符合人类历史文化的普遍规律,那么,当今的研究则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探寻中国文论发展的自身特质,研究这些特质如何来丰富人类思想的多样性。在这个意义下,如何在现代语境下恢复民族文化的自我叙事功能,重建中国文论的原始气象与生命活力,理应成为此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礼乐文化研究读本》

夏静 著

ISBN:978-7-100-13243-5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定价:6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导 论...... 1

旧学时期经典文献选录

论语(节选)........ 9

学而(节录).......... 9

为政(节录)........ 10

雍也(节录)......... 10

泰伯(节录)......... 10

先进(节录)........ 10

颜渊(节录)......... 10

子路(节录).......... 11

宪问(节录).......... 11

季氏(节录)......... 11

阳货(节录)........... 11

墨子(节选)......... 15

非乐上........... 15

三辩............. 21

左传(节选)............. 23

隐公三年(节录)........ 23

隐公十一年(节录)......... 25

桓公二年(节录)........... 27

庄公二十七年.......... 29

僖公二十七年.......... 31

成公十二年(节录).......... 34

襄公二十九年(节录)......... 36

昭公二十五年(节录)......... 39

孟子(节选)...... 43

梁惠王下(节录)........ 43

公孙丑上(节录) ............ 45

滕文公上(节录)........... 47

离娄上(节录)........... 49

荀子(节选) ........... 52

礼论(节录)............ 52

乐论(节录)....... 58

韩非子(节选)........ 62

十过(节录)............ 62

孤愤(节录).......... 64

说难(节录).......... 66

亡徵(节录)........ 67

庄子(节选)......... 70

骈拇(节录).......... 70

马蹄(节录).......... 73

天道(节录).......... 76

缮性(节录)........... 78

徐无鬼(节录).......... 80

渔父(节录)........... 82

天下(节录)........... 84

周礼(节选)........ 87

天官冢宰·大宰......... 87

天官冢宰·内宰(节录).......... 91

地官司徒·大司徒......... 94

春官宗伯·大宗伯........ 98

春官宗伯·大司乐..........102

秋官司寇·大行人.........106

仪礼(节选)......... 112

士昏礼第二(节录)......... 112

士相见礼第三(节录)......... 116

乡饮酒礼第四(节录)......... 118

燕礼第六(节录).........120

礼记(节选).......... 126

文王世子.......... 126

礼运....... 133

礼器........ 139

效特牲(节录)........ 146

内则(节录)......... 151

大传......... 153

乐记.......... 156

经解......... 162

仲尼燕居........ 164

孔子闲居......... 168

中庸......... 171

上博简(节选)........ 183

缁衣(节录)............ 183

性情论(节录).......... 183

郭店楚简(节选)....... 186

五行(节录)............ 186

性自命出(节录)......... 186

六德(节录)............. 187

尊德义(节录).......... 187

语丛一(节录).............. 187

语丛二(节录).............. 187

新书(节选) ...... 191

新书·礼...... 191

春秋繁露(节选)........200

玉杯(节录)..........201

立元神(节录)..........202

三代改制质文(节录).........203

史记(节选)........205

礼书(节录).........205

乐书(节录).........210

汉书(节选)......... 222

礼乐志(节录)........ 222

艺文志(节录).......... 226

白虎通义·礼乐(节录)......... 232

礼乐........ 232

右总论礼乐....... 233

右论太平乃制礼乐..... 233

右论王者乐六........ 234

右论四夷之乐........ 234

右论降神之乐........ 234

右论侑食之乐........... 234

礼稽命征(节录).......... 241

礼 纬..........244

乐动声仪.......... 248

乐叶图征......... 253

乐 纬......... 259

乐 论........ 263

附(乐论佚文).......... 267

声无哀乐论..... 272

宋书(节选)............. 291

礼志(节录)......... 291

乐志(节录)........... 293

贞观政要·论礼乐(节录)......... 297

议礼乐........303

礼乐论(节录)..........306

二程遗书(节选)........... 312

伊川先生语四....... 312

问礼乐(节录)...... 316

用和为贵章..... 316

传习录·礼乐论(节选)....... 319

文史通义(节选).... 324

诗教上..... 324

诗教下........330

经解上........ 336

经解中.... 338

经解下....... 342

杂著·礼....... 347

新学时期代表文章选录

礼教绪论..... 353

艺术之教育底功用...... 355

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357

礼乐新解........360

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 362

孔子的礼学体系——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 364

宗周的礼乐文明........... 366

评孔丘的“正乐”思想........... 368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370

中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石——论《乐记》的美学思想...... 372

后 记........ 37

内容简介

《礼乐文化研究读本》系夏静教授编著,是一本有关历代礼乐思想文化研究的资料性读本。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代礼乐文化研究成果的述评;第二部分是旧学时期研究成果的整理研究,包括从先秦到清代的重要文献,分为作者简介、原文、题解、注释、讲疏、参考文献等板块;第三部分为新学时期的研究成果,包括马一浮、杨向奎、朱光潜等学术大家研究成果的内容摘要介绍。

怎样读《诗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