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半世纪的运河号子重现杨柳青

来源:北京日报 2023-10-20 06:10:20

大运河流过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

本报记者 韩梅

“九河下梢天津卫呀,呀儿哟,咿儿呀儿哟……”近日,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河畔,78岁的顾宝地老人,唱响消失了50多年的民间艺术珍宝——杨柳青运河号子。他一开口,粗犷而有力的歌声,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


(资料图片)

民间艺术珍宝50年前成绝唱

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孕育出无数美丽富足的古镇,杨柳青便是其中之一。“漕船从南往北顺流,需摇橹把握方向;从北向南是逆水,则需纤夫拉纤前行。坐落在南运河上的杨柳青,是大运河上的著名商埠,古来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当年船工们为提高劳动效率自然吟唱的劳动号子,原汁原味流芳民间,被称为民间艺术珍宝。”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指挥部文史组副组长冯立说。

冯立介绍,古人把摇橹声记录为欸乃,后指运河上船工哼唱的民歌。如唐诗人元结作《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而在冯立挖掘整理的西青区杨柳青大运河诗歌中,也有不少记录欸乃的诗篇,比如:清代诗人陈廷敬的《次杨柳青船上作》:“渔子风潮若个边,榜人相就宿寒烟。天家赐与舟船好,欸乃声中似往年。”

“可是上世纪70年代南运河断流停航后,运河号子随之消失,那远逝的欸乃只能从想象中‘聆听’。”从小生活在杨柳青大运河边的西青区档案馆馆长杨鸣起,对家乡的船工号子情有独钟。从2007年开始,杨鸣起踏上寻找杨柳青运河号子之旅。

“没有这样的船我唱不了!”

2012年,杨鸣起组织策划了西青区“寻根大运河”系列采访活动,在沧州、德州、淮安等地,拜访老船工并录制了他们唱的运河号子。“但没能找到会唱天津西青区运河号子的人。”杨鸣起说。

3年后,杨鸣起了解到家住西青区的天津群英武学社社长顾宝地是位运河老船工,打小跟着父亲簰船(制造竹船、木船的俗称)、跑船,会唱运河号子。杨鸣起当即找到顾宝地,老人答应可以演唱艌船号等5首号子,但是有一个条件,“需要一只有桅、有帆的大木船,没有这样的船我唱不了!”为了找到这样一只大木船,杨鸣起与团队到过宁河区的七里海和河北省的冀州湖、白洋淀等地寻访,但是没有找到顾宝地要的大木船。

直到2021年8月,杨鸣起从朋友处得知滨海新区汉沽盐业风情游览区内有一只名为“弘顺号”的木制大帆船。“我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原来是附近的蔡家堡渔民为留存渔家文化,仿照古时帆船样式手工打造的。这是一只12米长、4米宽的渔船,虽然当时已经建造完成了9年,老渔民们把船体保养得很好。”杨鸣起回忆。

“木船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要找会接号的老船工。”杨鸣起说,我们发现当地老渔民们都会唱渔家号子,渔家号子和大运河杨柳青运河船工号子有不少相通之处,于是我们找到蔡家堡非遗文化传承人刘翠波等人,请他们找到了10位老渔民参加活动。

唱艌船号需要船工每人手里拿两种不同宽度的凿子,可是市面上买不到。蔡家堡老渔民中有会打铁器的,经过大概一个星期的手工锤打,凿子终于备齐。顾宝地老人还从家里带来了敲打节拍用的喜钉。

2021年10月30日一早,顾宝地和10位老渔民冒着大雾在“弘顺号”聚首,双方一交流,老渔民很快领会了船工号子的接法。仅用两天,艌船号、打蓬号、拉纤号、起锚号、撑篙号等5首杨柳青运河号子录制完成。

“坐在木船上的顾宝地老人容光焕发,高声领唱,10位老渔民在船旁一字排开,和着号子,挥舞凿子,有节奏地把沾有油灰的丝麻一点点凿进船舷木板缝隙……”杨鸣起说,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记录了这一珍贵时刻。

大运河天津段相关历史遗存有二百余处

此后,西青区档案馆加大了运河船工号子的挖掘保护整理工作,并编纂了书籍、拍摄了大量视频材料。西青区委宣传部部长杨芳说,我们将借助京津冀共建共享大运河文化带之机,原汁原味保护好杨柳青运河号子等文化遗产。顾宝地表示:“我希望获批建一艘船只,为运河船工号子提供实景演出场地,愿意为更多的游客和青少年演唱运河船工号子,传承运河号子文化。”

“运河号子是大运河孕育天津城的过程中,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迄今在天津发现的大运河相关历史遗存有二百余处,除了运河号子外,还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古驿馆等。文化遗产越是丰富,保护和传承的压力也就越大。”杨鸣起说。

“我们在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同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存在和发展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因为文化遗产离开了必要的文化环境将成无水之舟。比如艌船号子,不是单单保护号子本身就可以了,也要保护它赖以生存的木船、油灰、丝麻、凿子等,才能使它真正复活和再现。”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王振良说。

观看视频请扫二维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