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交流有助加深中日民间了解——专访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馆长松本伸之

来源:参考消息 2023-10-19 21:18:02

参考消息网10月19日报道(文/王子江 杨汀)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会客室里,挂着一幅郭沫若在1964年7月2日创作的书法作品,上面写道:“日本在隋唐时代与我国深入接触,采用汉字为其文字之根源,书法亦因而会通,平假名结构大有二王笔意,欣赏天门海翁书者可知余言之不谬。”这幅作品是郭沫若为当时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日本著名书法家丰道春海书法展所作的题词,天门海翁是丰道春海的别号。这幅曾挂在书法展现场的书法作品,如今连同画框都原封不动地挂在了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会客室里。馆长松本伸之就坐在这幅作品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文物交流由来已久

日本有东京、京都、奈良和九州四大国立博物馆,松本伸之在其中三个担任过重要职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策划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文物展,并与中国文物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他自称去过中国100多次,到过中国30多个地方。他说,日本人向来对中国文化非常憧憬。


(资料图)

他说,所有的展览中,他印象最深的还是2012年10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王朝至宝展》。这场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举办的展览,展示了中国从夏朝到北宋时期的168件文物,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北魏如来造像等珍品,其中六成展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松本伸之说,这次策划了很久的展览曾经差点因为中日关系恶化而无法举行,好在他并未轻易放弃,因为“中日关系越是处于紧张时期,越是应该通过两国文化方面的交流,加强民间的互相了解”。

他还说,日本平安时代就以唐都城长安为范本修建了京都,从遣唐僧到后来的宋元明清时期,双方的文化交流都非常密切。他相信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人民间的联系,也相信两国关系会再次好起来。

松本伸之回忆,他以前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中国出差,只有三个省没到过。中国的朋友都特别友好,他与中国朋友一起考察了很多地方,还曾跟随中国专家去新疆的沙漠中进行调查。

松本伸之说,京都一直比较崇尚中国文化,对中国的美术品也非常崇敬。希望中国游客到京都来看到中国文化印记的时候,能够觉得是中国文化为京都文化打下了基础。

书法展览唤起共鸣

京都国立博物馆已经走过了126年的历程。松本伸之给记者一份清单,其上显示馆藏全部8526件藏品中,中国文物有2773件,约占33%,其中以绘画和书法作品最多,共1842件。

在采访时,京都国立博物馆正在进行“中日两国的书法珍品”专题展览,汇集数十幅来自日本全国各地博物馆、寺院或者个人收藏的书法精品,其中中国书法作品18幅,多幅属于日本国宝级藏品,包括号称唯一存世的《智永千字文》墨迹、西魏《菩萨处胎经卷》、唐代《汉书·扬雄传》、创作于五世纪的《三国志·吴志》残卷,以及米芾和朱熹的珍贵墨迹等。

展览介绍中写道:“中国与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在漫长的历史中培育了‘书写’的文化。因印刷技术的普及与通信手段的多样化,现代人们书写的机会大幅减少。然而,为什么这一行为仍然能够延绵持续呢?想必对于中日两国的人们来说,汉字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号,更是一门被称为‘书法’的艺术,人们执着地去品味汉字的造型与其蕴含的能量。”

羽田聪在京都国立博物馆专门负责书法领域的研究。他告诉记者,能够阅读书法作品中汉字内容的日本普通民众已经很少了,再加上很多书法作品是断简残章,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不过他还是希望大家即使在看不懂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欣赏这些跨越千年的作品而产生共鸣。他说:“譬如在很多手抄的经书里,有很多的名笔,甚至还有特殊的纸张,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家欣赏书法作品的角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