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去老家转一圈,就会发现“回农村养老”是不太适合的
当我们漂泊了很久,就会思念家乡。
(资料图片)
偶尔遇到一个老家来的人,也是格外热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类似的情愫,唐朝诗人王维也有。
他离开家乡,在孟津住了十多年,有老乡来做客,迫不及待地询问情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心底,总是在想,若是退休了,去老家看看,住下了,应该能找到童年的记忆,还能享受余生的幸福。
事实上,时光不仅催人老,也让你的老家,物是人非事事休。
01
退休后,回农村养老,是美好的愿望。
古代,很多官员,退休之后,回到农村养老,日子乐逍遥。
北宋的王安石,不做宰相后,去江宁定居,和邻居相处很融洽,还有苏轼等名人来做客。
明代的徐阶,做过首辅。他辞官后,在老家大量占用土地,达到了二十四万亩。他的子孙,横行乡里,但是日子很逍遥。
现如今,我去旅行,也会发现很多古村落,起源是因为某个大人物回到村里,用毕生的钱财投资而成。
各种迹象表明,回老家去养老,是可以行得通的。
别急着给出最后的答案,先试一试,去老家住一段时间,或者在其他的农村,住下了,感受一番。
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庞老师,家在湘南某山区。
庞老师退休后,把城里的小屋锁起来,带着妻子去老家种地。
他本打算,种两亩地,几分菜园,另外开垦几分果园,养几只鸡。把种植也养殖当成养生,对于收入,不太苛求。
到了老家,他和一直在农村的弟弟商议,把两间祖屋修缮一番;弟弟也让出两亩地。
春天来了,庞老师和妻子忙开了,但是他发现,自己离开农村多年,不会种稻谷了,一切都要重新学习。
有了稻田,但是果园和菜园就不知道去哪里找。三户邻居,都是大门紧锁,菜地也长了茅草。他就打电话给邻居,沟通之后,把茅草清除,自己去耕种。
到了清明节,邻居回来,发现菜地变样了,非常不友好地找到庞老师,说:“你在菜地里种生姜,对土壤有破坏,要给租地费。”
至于庞老师的几只小鸡,被隔壁村的狗叼走了三只,狗主人也不愿意赔偿,蛮不讲理。
美好的农村生活,还没有开始,就夭折了。庞老师决定在城里养老了。
分析一番,我们会发现,庞老师犯了几个错误。
其一,低估了小农思想。
小农思想,是小富即安,也是格局小的体现。
若是你混出了名堂,人家还会嫉妒你。
庞老师种生姜,可以带来一定的收入,这就让邻居不开心了。邻居心想,宁愿把菜园荒了,也不要给别人致富。
不同层次的人,相处在一起,是没有共鸣的。若是出现了人踩人的情况,也伤了自己的心。
其二,把兄弟姐妹的家,当自己的家。
兄弟姐妹会欢迎城里的亲戚朋友来做客,但是城里人长期住下去,脸色就不太好看了。
更何况,你在城里工作多年,农村的一切都归了兄弟姐妹,后来要去“管理”,不太合适。
你要是花大量的钱和礼物,讨好农村的兄弟姐妹,换取一块地或者老屋的居住,应该是自己也不太乐意。权衡一番,还是兄弟姐妹,各自安好吧。
其三,把农村人看得太友善了。
有句有些滑稽的话:“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也滑,套路更复杂。”
小时候的我们,以为村里的人都是善意的,谁家都能混一碗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的人,不一定保持原有的朴素。
人人都冲着利益而来,农村人也可能把利益至上,舍去老乡、亲戚朋友的人情。
02
退休后,回农村养老,附加条件很多。
认真琢磨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农村,都不适合退休老人呢?答案是不确定的,要看实际情况。
唐朝的贺知章,离开职场后,到老家,过得还算滋润。
他说:“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老家变化很大,但仍旧是人生的退路,其中就包括了物质、人情的打造。
首先,我们在中年的时候,就要和农村的亲友紧密联系,给予一些帮助,为养老留下伏笔。
在农村的兄弟姐妹办大事的时候,应该积极参与。
你把农村当成人生的退路,那么退休之后,顺理成章就有地方居住,也有几亩地可以耕种。
想一想,你平时对农村的人,不闻不问,也不愿意帮助。退休之后,忽然回到农村,要房子和地,人家会接纳吗?
然后,我们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建设新农村。
你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耕种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现在,什么都是科技化,管理也规范化了。
到了农村,就得学习科技,机械操作,还要重新定位邻里关系,积极地一起获利。
若是你只想好好休息,就在农村小住,而不要长住。
更重要的是,你的老家,地理位置如何,是否交通方便?有没有耕种的条件?网络建设如何?都要综合分析。
03
所有文艺的生活背后,都是孜孜不倦地付出,都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我们不要被风景吸引了,要看看树林里,还有蚊虫;田地里,也有蚂蟥;冬天也有冰雪,出门还得翻山越岭......
不能容纳你的老家,相见不如怀念。
若要回到老家,那还得细细思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