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或许你也有年龄焦虑吗?丨搜狐有好书10月试读活动

来源:搜狐号文化 2023-10-07 17:23:23

长假才过,天地入秋,2023年已过四分之三,从衣柜里翻出长袖秋装的那一刻,令人不能不起“岁月忽已晚”之感。

诗人海子在短诗《秋天》中自嘲:“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季节的流转对应人类年华的老去,既唤起我们文化记忆里的悲秋共情,也使人感慨现实生活里的年龄危机——不知不觉中,父母老了,我们也不再年轻。

无须讳言,我们正在迎来一个老龄化社会。在图书出版市场中,近年来诞生了很多关注银发问题的佳作,从不同角度切入人人都逃不过的衰老命题,为被年龄焦虑提前侵扰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们指点迷津。


(资料图)

搜狐有好书于此发起“积极养老指南”试读专场,希望帮助大家思考一件事:我们可以不那么狼狈地面对亲人和自己的变老吗?如果你也对此有戚戚焉,欢迎一起探讨。

本期试读活动,我们携手10家优秀出版机构,为你带来13本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和年龄危机的好书。

2023年10月7日~10月9日期间,欢迎搜狐号创作者们选择感兴趣的书目,图书详情及参与规则见下。

【①纪实篇:克服焦虑的第一步是直面焦虑】

“对我们这代人下半生的预警”

《当世界又老又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作者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

“成年人的崩溃从父母生病开始”

《不情愿的照护》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一篇讲述中年男子回家照护父母的文章在英国《卫报》走红。故事从一个电话开始,87岁的父亲因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医院,留下89岁的母亲独自在家。作者回到了老家开始了照护父母的生活,所有事情都在考验着他的理智和耐心。书中充满了对自我坦诚到残忍地剖析、对生活真实的记录,和令人又哭又笑的英式幽默。

亲人离世时要如何告别?”

《好好告别:世界葬礼观察手记》

@磨铁

美国传奇殡葬师游历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亲身走访科罗拉多州的露天火葬、印尼公共墓室、墨西哥亡灵节、日本琉璃殿骨灰供奉……在蕴涵当地的历史传统的葬礼中看到关于告别的更多可能性。我们无法远离死亡,也无需对死亡感到羞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现身、出席、参与。死亡需要被重新认识和接纳,以便让我们学会好好告别。

“生命最后十年该如何度过?”

《我的舅舅杨宪益》

@中译出版社

本书是近代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生命最后十年的真实写照,包括与夫人的相濡以沫、与子女的沟通相处、读书会友、抗癌治疗以及直面死亡等。日记的写作形式朴实无华又直接,用毫无修饰的细节带你触摸历史的脉搏。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来访者的互动对话,再现了这位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的翻译家的寂寥暮年和超然物外的达观。

【② 故事篇:从他人经历中体验养老经验】

“失去老伴后一个人该怎么过?”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虹信传媒

一本中国版的《人生果实》,借由蔡澜的插画师苏美璐的母亲——何淑珍女士思念亡夫的42封书信,探索深藏于时间长河中的爱情瑰宝。2016年,何淑珍相伴53年的丈夫病逝,她心中凄苦,积郁难抒,无从倾诉,遂将生活中的细碎点滴与往事都写成书信,寄语已在另个世界的丈夫。悲或喜,人生的路就是如此,能做的就是在衣冠冢前和他说说话、谈谈心事。

“道别是一件难事吗?”

《入殓师》

@磨铁

奥斯卡金像奖经典影片《入殓师》原著,讲述落魄诗人青木因缘际会踏入殡葬一行,一做就是近四十年。每天见识各种各样的死者,以及与他们生离死别的亲人,青木从最初的心怀恐惧,到泰然自若,再到心生慈悲,最终在生死边界大彻大悟。即使是最悲伤的离别,也要留下生而为人的尊严。本书深刻探讨“生”与“死”,教会我们如何看待死亡。

“你在医院里见过哪些扎心事?“

《要命的急诊》

@好·奇文化

急诊是人间的小窗口,也是人性的放大镜。作者将十年一线临床急诊经历融入作品中,改编47个真实病例,大胆触碰当下最热门的医疗话题,如穷病、医闹、过度医疗、医疗人球等,以饱含同情的口吻讲述了求医者背后的悲苦命运,在金钱与生命之间的两难抉择,令人唏嘘不已。同时,对当下医疗体制、社会现实的叩问、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也尤为引人深思。

“你的最后一句话想说什么?”

《遗言图书馆》

@上海文艺出版社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分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本书中收录了很多精彩的名人遗言,逝者与生者的声音在这寥寥数语中交汇,让人得以一窥死亡之于生命的分量。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或许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回顾一生,所以不妨在清醒的时候想想,如果真的只剩下一分钟,你希望谁在你身边?你又会对ta说些什么呢?

你将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墓志铭图书馆》

@上海文艺出版社

墓志铭的吸引力一如生命本身永恒不息。与世长辞的时刻,如何将生命归纳总结? 不论是自拟还是由他人撰写,墓志铭都是死者留在世间的记忆。墓碑被视作不朽,人们又希望自己用怎样的话语和文字长存世间?生者在逝者的墓志铭中寄托哀思,发表劝诫,甚至是苛刻的批评。“盖棺定论”的关切不再是公道与否,而变成了对当时道德与风尚的宣告。

【③指导篇:发现问题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未来漫漫,如何活得好一点?”

《生命的间奏:长寿的智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看似自传独白的小书,只有一个核心议题——生命的漫长。年过五十后,既非年轻也不算年迈,内心仍充满无限渴望,很多有关人生的尖锐问题接踵而至:应该追求长寿还是应努力活得充实热烈?应推翻一切重新来过还是应在人生之路上略做转向?再婚怎么样?转行怎么样?如何排解生活的重压?如何扫除暮年的凄凉?

老龄化前如何规划?

《安心老去:面对老龄化冲击的准备》

@华景时代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们面对的老龄化冲击正在超出年轻社会下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本书作者是老龄化问题研究专家,以前瞻性的视角深入浅出带您理解人口老龄化之下的中国社会万象,独家解读大众关心的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从宏观概括到个体决策,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其他国家的经验,堪称人手一本的人生防坑指南。

如何照亮父母的晚年时光?”

《爸妈老了,我也老了》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原版为美国图书畅销榜生活类榜单上榜图书, 以真实的“家庭伦理剧”为切入点,分别从疾病、康复、财产处置、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养老机构的选择以及照顾老人的子女的心身健康管理等角度进行了剖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一代如何从容面对爸妈的养老问题给出了详尽有据的分析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老年痴呆年轻化,如何应对?”

《记忆的终点》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我们想到衰老,便无法回避阿尔兹海默症的阴影。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千万,居全球之首,但其实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这种每个人都知道的绝症。这本书适合想完整了解阿尔茨海默症的读者,同时也提供了基本的预防措施。我们为什么会得阿尔兹海默症?它该如何检测和预防?未来有治愈的可能吗?

1. 申请流程

试读活动面向搜狐号作者开展,围绕好内容进行交流共享,不收取任何费用,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试读申请即可参与。

2.如何知道自己申请成功了?

若申请成功,工作人员将在一周内与您联络,请确保联络方式畅通。一周内未收到通知则表示本次暂未中选,多在搜狐号发布优质内容,会提高入选机率哦!

3.收到书后需要做什么?

每一本书都应该遇到懂它的人。我们期待您认真阅读这本书,并在收到图书后2周内提交一份原创、有感悟的读书笔记,分享您的见闻觉知。(逾期鸽稿者会进黑名单,3个月内不能再次参与活动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