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奴图传:中国古代喵呜文化》丨2023年第9期人文社科中文好书榜

来源:搜狐文化 2023-09-01 10:18:01

【搜狐文化】“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2023年第9期(总第50期)在新年第一天如约而至,该榜单由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出版单位与媒体联合推出,致力于推荐优秀中文原创图书,每月初定期更新。


(相关资料图)

《澄清吏治:明代文官考核与官僚政治》

黄阿明 著《澄清吏治:明代文官考核与官僚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3.8

明代文官考核制度近承宋元,远绍《周礼》,是中国古代考核制度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在继承历朝历代考课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创设一套独立的考察制度机制,别具特色。

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了明代文官考核制度,包括考核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内外官考满和考察制度的运作、考满与铨选任用、免考及免考制度的形成、考核费用以及考核与党派斗争等问题。书中对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里的一些老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并提供了不少细节,丰富了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历史图景,对该问题走向更深入的领域做出了一定的推进工作。

《南山的真意:龚斌说陶渊明》

龚斌 著《南山的真意:龚斌说陶渊明》上海古籍出版社丨2023.7

本书收入中国陶渊明学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龚斌先生的20篇有关陶渊明的论文,有对其家族关系、籍贯、诗歌异文的文献考证,也有对其思想是否受佛教、儒家影响的思想探讨,更有对《饮酒》、《乞食》诗、《桃花源记》的具体文本分析,及陶渊明精神对当代意义的阐发。是龚斌先生近年来对陶渊明人物、学术、文学研究的结晶。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王水照 著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丨2023.8

《宋代佛教与儒者士大夫》

杨曾文 著《宋代佛教与儒者士大夫》复旦大学出版社丨2023.7

继隋唐之后,宋代时儒释道三教的交流与会通发展为深刻影响社会的时代潮流,思想文化得到高度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理论形态的理学(道学)形成于这个时期,文学、史学和艺术等文化领域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在宋代儒佛二教交流之中有哪些代表性人物扮演过重要角色,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过怎样的交流,有什么相关结果和著作,两宋理学的创立与佛教有什么关系,理学思想如何,等等,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依据经过疏理的文史资料和佛教文献,本书按照“宋朝社会与佛教”“儒者士大夫与佛教禅宗”“亲近佛教的儒者及其著作”“排佛的儒者及其著作”“理学和佛教”五大框架,对两宋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佛教和儒家的概况、代表人物和事件、著作和学术思想、社会影响等,设章分节作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0》

屈小玲 著《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丨2023.8

西南地区在1892—1910年开埠通商和开展“新政”期间,呈现出怎样的生机?本书作为一部研究晚清西南社会发展的区域史著作,以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等史料为依托,通过外国人视角,展现了这一时期西南地区丰富有趣的社会细节,如妇女“天足运动”、富商生活、马帮行旅、近代教育等,介绍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种植业、丝绸业、盐业、采矿业等,从多个角度展示晚清时期西南地区富有地域特点的社会发展与变迁,让我们得以一窥西南社会和平发展的热闹景象,对全面认识晚清西南社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望川集:哲学与思想史研究学记》

何俊 著 《望川集:哲学与思想史研究学记》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丨2023.8

本书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记录向师长问学求教以及自己学习研究心得的文集。全书共分为五编:问学记、进学编、积学初集、积学续集、积学三集,记录了徐规、余英时、沈善洪、陈村富、陈植锷、陈来、杨国荣等学问名家的研究方法和做学问的思路。尤其详细剖析了近世思想史、历史以及哲学方面的研究方法。

全书语言平实,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对现当代历史学家、思想史学家的治学理路、研究方法有集中的展示和深入的解读,可以为做学问之人及想做学问之人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多元的视角。同时,对问学的记录本身也是一种守先待后的体现,既传播了大儒、名家做学问的方法,又能扩展后代学人继承、学习前辈的机会,也是中国传统育人概念的延伸,更具社会意义。

《跬步千里》

冯天瑜 著 《跬步千里》岳麓书社丨2023.7

本书是冯天瑜先生的自传,他在书中自述家学、学堂、社会大学提供的精神营养,凡人众生、学术巨匠的懿言嘉行以及作者遨游学海的入微体验,是作者研习文化史的无尽长程的写真,可供读者参酌。

《中国聚落考古:史前时代的社会图景》

栾丰实 著《中国聚落考古:史前时代的社会图景》巴蜀书社丨2023.7

聚落考古以聚落为基本研究单位,对单个聚落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和区域空间聚落形态进行研究,是探究文明起源、发展和社会演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本书精选了栾丰实先生在聚落考古方面的13篇研究论文,内容涉及聚落考古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聚落考古实践方面,除了对单个遗址或区域内多个遗址聚落形态的探讨外,本书还收集了作者利用聚落考古方法探究文明起源和形成、农业产生和扩散以及古代族群与考古学文化对应等重大考古问题的论文,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意义。

《上海人》

沈嘉䘵 著《上海人》南京大学出版社丨2023.9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先生书写上海这座城市的一部随笔集,分“城市的密码” “不可改写的剧情” “变焦镜里的群像” “味觉引导人生” 和 “爱上这座城” 五部分,上海人并没有显著的特征,不是城市人,连小市民也算不上。上海城市精神中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这是历史的赐予,也是上海人的品性和族群印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人与外来移民不期而遇,并肩而行,撩下历史的包袱,从磨难与挫折中懂得了担当与尊重,也懂得了激流勇退、敢为人先。解析上海人,作者认为不能绕过让上海人骄傲或尴尬的历史,不能随意改写造成上海集体性格和市民生态的内在逻辑,将作为个体生命的上海人置于宏观面的上海人中间进行对比,或许更有戏剧性和典型性。

《淘词十码:语言里的中国》

曹轲 王帅 向憙 著《淘词十码:语言里的中国》暨南大学出版社丨2023.7

“码”这个字的含义和地位在100多年间发生了剧变,它从一个没有实物意向、不能单独表义甚至不是辞典中的一级词汇,变成了如今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码”字现在已成为人们标识时空方位、记录社会关系的工具,它的释义变迁和意象具化的背后是人类时空观的进化过程。像这样纵横多学科、联结社会不同方面的字,《淘词十码——语言里的中国》一共淘来10个。“淘词”是一个科学实验,它在知网收获了共5类专辑、8个专题标签,横跨文理。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淘词就像淘宝,淘的过程很累,但在新技术的帮助下,人文社科与理工科打通了任督二脉,释放出文本的无穷力量。

《猫奴图传:中国古代喵呜文化》

刘朝飞 著 《猫奴图传:中国古代喵呜文化》浙江古籍出版社丨2023.6

本书是“知·趣”丛书之一种。本书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与猫有关的内容入手,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对猫的接受与阐释。书中列举了古代的知名“猫奴”,介绍了他们对于猫的喜爱之情在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探讨了古人对于猫的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并结合志怪小说分析猫的形象;从文学和文字等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有关猫的文化内涵,涉及猫的叫声以及猫的得名等。本书语言明快,内容有趣,图文结合,配图精美,适合喜爱猫和中国古代文化的读者。

《碑志春秋:石头上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王强 著 《碑志春秋:石头上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上海书画出版社丨2023.6

本书为王强教授多年来的有关石刻田野考察笔记的首次整理出版。作者走访河南、山东、河北、江苏、云南六省三十一地,以石刻原物为研究对象,对碑志及摩崖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文献与艺术价值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

石刻中既包含《曹全碑》《爨宝子》《爨龙颜》《瘗鹤铭》《石门颂》《尹宙碑》《谢鲲墓志》等碑刻名品,又有《刘宝墓志》《秦爱墓志》《崔猷墓志》《贾思伯墓志》《傅树眼墓志》《李宪墓志》等较为稀见的墓志,总计涵盖40余方石刻,载体涉及碑碣、墓志、摩崖题记等。

书中着重对碑志、摩崖题记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梳理与考证,对书法艺术风格予以评述,并映射到整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等历史背景。此书是市面上少有的、关于一线学者的石刻田野考察笔记,极具文献与艺术的双重价值。

《乱书:生生不息的中国书法》

王冬龄 著 《乱书:生生不息的中国书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丨2023.7

本书共收录了当代书法艺术家王冬龄历年来写就的11篇文章,涉及“乱书”的内在逻辑、草书艺术的思考、现代书法的学术体系构建等多方面。王冬龄从自身的学书经历与学术探索出发,力图构建现代书法在视觉艺术层面超越国界的审美体验,给出了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的方向性指引,对于当下中国书法现代化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艺术史的风景:艺术史问题与研究文集》

吕澎 著《艺术史的风景:艺术史问题与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丨2023.8

本书为艺术史学者吕澎几十年来所撰文集,聚焦20世纪尤其是1978年以来的艺术史问题,抓取当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既是作者关于当代艺术史学的理解与实践的观点和看法,也是其艺术史学习和研究的记录。

全书共分两部分,上篇主要涉及20世纪和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与写作,不少是针对当时艺术与史学领域讨论的问题,例如“当代如何成史”“什么是当代史”等。下篇是作者对若干年来参与新艺术讨论和艺术项目实践的思考与记录,例如策划“广州双年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改造历史”“溪山清远”等新艺术史上具有实验意义的展览。

《思想史 观念史 编年史》

夏静 著《思想史 观念史 编年史》凤凰出版社丨2023.5

本书所收十五篇文章,为作者历年来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这一领域的思考结晶,分“思想史”“观念史”“编年史”三组关键词探讨了诸多相关问题,颇具学术前沿价值。在作者看来,经典阐释者的工作,在于理解并解释过往的思想家,若能“知人论世”“同情之了解”还原复活其思想,或“设身处地”有如他们的自我理解,那便是一种极高的阐释境界。作者还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研究需要在研究视野的更新和研究范式的选择上,充分兼顾到文学思想史、文学观念史、文学编年史在理论预设、运思路数、方法范式上的长短差异,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多元并取,开创出一条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综合创新之路来。因此大部分文章皆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思辨性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一个寓沪青年的婚恋与生计:余光裕书信的日常生活史(1944—1947)》

曾晓祺 胡潮晖 吴铮强 申屠勇剑 编著《一个寓沪青年的婚恋与生计》中西书局丨2023.7

本书为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从事会计工作的青年职员余光裕与恋人、亲人、朋友之间来往书信的汇编合集与研究著作,书信共计172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福民乳品公司、天赐药厂、乡居、空军、怡丰泰报关行五个阶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勾勒出余光裕事业与爱情发展的轨迹,还反映出动荡年代青年人面对的社会压力与命运抉择。讲述了当时青年在求职、婚恋及家庭方面的心理与喜怒哀乐,是研究近代江南社会文化的一份重要资料。这批书信不但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其书信内容本身也构成一段日常生活史的独特叙述。

联合推广媒体:搜狐文化、文汇学人、澎湃新闻·翻书党、凤凰网文化、《中国研究生》,欢迎更多出版部门和媒体加入“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