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看不厌僮子戏
(资料图)
百看不厌僮子戏
□吴建
僮子是民间巫师,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发源而来,形成南通僮子这种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师。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唱时,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形成了僮子戏,又称通剧。新中国成立后,僮子戏剔除了糟粕成分,加上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劝人从善的唱词,深得家乡人喜爱。
儿时,村里只要有人家“问事”(即祭祀活动),大都会请戏班来唱僮子戏。村里人几乎都是僮子戏的戏迷,因此,逢有戏班光临,人们便奔走相告。
演出的地点一般选在大块空地、打谷场或是学校小操场上。演出当天,村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会自告奋勇地前来帮助搭戏台。说是戏台,其实非常简陋。往往由几张八仙桌拼置而成,铺上厚实的毛毯,用一块长帘子将台前和台后隔开,前台摆张小桌子,桌上放一只茶杯加以点缀,再放一把椅子,椅子上用金色的布象征性地蒙上,似乎那张木椅真成了龙椅一般。戏台两边摆上锣鼓之类。台后是演员化妆的地方,最后以一块大红绒布遮顶。虽说戏台狭小逼仄,但村里人毫不在乎,大家看的是一种乐趣,品的是一种心境。
戏即将开始前,一般会锣鼓喧天。震耳的声响,让人心情变得急切起来。于是,吃完饭正在做家务的,忙丢下手中的活计;正在吃饭的,也匆匆忙忙狼吞虎咽将碗中的饭扒完,撂下碗筷,扛着一张板凳赶来。这时候,村中的几条羊肠小道上,便会出现长长的队伍,蔚为壮观。热心的村民边走边催促着还待在家里尚未出门的人们:“快啊,戏要开演啦!”
星汉灿烂,薰风拂面,隐约有锣钹之声传来。我牵着大人的手,随着络绎的人流循声望去,只见演出处彩灯炫目,人影幢幢,又有丝竹悦耳,真个恍若仙境。我们被这胜景诱惑得更为迫切,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戏场上,可此时离正式演出却还有好一会儿。于是,先到的人们便张家长李家短地拉起家常来,也有的在猜测当晚会上演什么节目,为谁扮演剧中多情的“公子”艳丽的“小姐”而争论不休。人们谈论得热火朝天,但这些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当然提不起丝毫兴趣。我们溜去后台,一睹演员风采。看他们搽脂抹粉,插簪戴花,心中艳羡不已。
在大家翘首以盼的等待中,演出正式开始了。首先由主持人说明当天主家请戏的原因,再介绍一下演出曲目。这时,大人就招呼我们回到位置上安静地观看,此刻的我们方才收敛住那颗不安分的心。大灯亮起,锣鼓敲得叮当当响,穿着古装的演员们从后台袅袅婷婷地粉墨登场了。走在最前面的女演员双眸含情,抖一抖长袖,樱桃小嘴一张,那清脆的嗓音立即招来人们阵阵喝彩声。“这个妮子嗓子多亮啊!”“这个姑娘长得真好看!”演员得到褒扬,自然喜不自禁,越唱越精神,拉大了嗓门,任那清亮的声音在夜风中飘荡。敲锣打鼓的更加卖力,男女老少个个看得津津有味。
僮子戏的经典剧目有《陈英卖水》《秦香莲》《花子街》等。这些老戏文,很多老戏迷都耳熟能详,但人们依旧看得分外入神,不少人在随着剧情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仿佛那不是演出,而是真实的生活。
戏散场时已近子夜,人们在返家的路上仍饶有兴趣地对刚才的演出议论纷纷:哪个演员演得棒,哪段剧情最能催人泪下……惟有我们小孩子哈欠连天,有的早已趴在大人的背上进入了梦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