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盆景

来源:新华日报 2023-08-24 07:10:07

“如皋人爱花成癖,不论在高楼的栏杆上,在水流的石阶前,在小小的庭院里,在整洁的小路旁,都摆上了盆景和栽上了花树。”1985年,老作家碧野杖履于如皋古邑,优游于花前树下,撰下《如皋好》,留此佳句。五针松、雀舌罗汉、黄金雀、麒麟角等如派盆景,也成为这位老作家“笔尖下的流年”。

碧老描述的如皋情景,正是我念念不忘的儿时光景。彼时的皋城,两条璎珞似的内外城河,静静地流淌着。石板路旁、闼子门前,总有人家门前屋后摆放些许花草盆栽。有回初春,我踱步去明末名士冒辟疆的别业水绘园,行至东大街的老巷中,看到某家窗台上有个盆景:冰裂纹仿汝瓷长瓶中,一棵小树立于青苔上,枝桠弯曲,枝叶繁茂。墨绿的叶、翠绿的苔、青绿的瓶……满目春天一盆绿。


(相关资料图)

“喜欢吧?”屋子里的老人淡淡笑道,“这是盆‘六月雪’,夏日再来。”

夏日,我如约而至,那棵小树上早已绽满白色小花,仿佛雪缀青山,煞是美妙。“六月雪”由此得名。“炎炎夏日,有此皑皑白雪,一片清凉,几许清香,沁人心脾。”原来,老人就是如皋盆景名师花汉民。

花老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盆景数获国际大奖,其中一盆雀梅荣获1990年日本国际花卉博览会优秀金奖。书法家赵朴初获悉后,欣然提笔,写下“饱览人间春色”。正是从花老地道的如皋话中,我对家乡盆景的悠久历史略有了解。

如派盆景为全国盆景艺术七大流派之一,始于两宋,延于元明,兴于清民,直至今日,通过世代相传的“巧绑巧扎,细剪细修”的技艺,形成造型规整、古朴典雅的如派特色。解放前,南门外王家巷中的数百户人家就靠莳种花木谋生。南京中山陵的不少花木盆景,就源自王家巷。

花老感慨,家乡位于苏中,一马平川,无山无丘,难寻充满野趣的上等盆景粗坯。他早年行医,每逢休息,便踏个自行车,带上干粮,远行至如东、南通各处,寻觅粗坯。某年寒冬,他于运盐河畔瞧见一株外有空洞的小榆桩,欣喜不已。他顾不上疲惫,操上小锹,匆匆奔去,不想脚下一跐,连人带锹差点滚入冰水中。

据说旧时有位如皋人下江南,无意发现江阴城堞上有株老榆桩,盘根错节,不失为一等一的盆景坯料。只是榆桩高高在上,他无可奈何,于是先回如皋,备足银两,雇舟泊于城下三个多月,付重金聘请高人掘取老榆木。老榆木到如后,置于明代陶盆“癞宝沙”中,又经名匠修剪,主干横卧如云如峦,旁枝侧起如松如岩:远望近赏,山林逸趣,跃然盆中。

2003年,我负笈新西兰,日后寓居奥克兰近十年。其间,我常去朗素园坐坐。那里是陈朗、周素子伉俪的书斋。周老师是词人、作家,还曾是《风景名胜》杂志创办人,故而喜好园艺;她的受业师周采泉先生又与冒辟疆族裔冒效鲁是友人。据说,冒辟疆曾购入孙氏如派盆景20余盆,横列几上,静静观赏。周老师感叹,遗憾一直未去如皋,希望有生之年能去看看水绘园和如派盆景。

她的话,我铭记在心。2010年冬,我回乡过年,恰逢周老师归国省亲。我请她来如一游。走进园中园——水绘园中的盆景园,园内春意满满,黄杨、古柏树、罗汉松等盆景比邻,姿态各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高大俊美的如派盆景代表作“两弯半”罗汉松。何为“两弯半”?主干倾倒向前,弯曲向上,两个大弯再添半个小弯,仿佛美人侧身蹁跹起舞。主干顶端针叶郁郁葱葱,宛如团团祥云,下部根系裸露,又如纤纤玉足。再观中部枝干左右对称,枝繁叶茂,我脱口而出:“左顾右盼两弯半,云头雨足美人腰。”

“如皋盆景,名不虚传。”周老师叹道。我满脸自豪地说起“两弯半”等如派盆景多次被运往北京,装点人民大会堂。她伫立片刻,凝望“两弯半”,轻轻吟唱:“洋楼环立围四面,如皋风物羡从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