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单·新书|数学有什么用
《数学的雨伞下:理解世界的乐趣》
[法]米卡埃尔·洛奈 著,[法]克洛伊·布沙伍尔 绘,欧瑜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新知,2023年6月版
(资料图片)
从代数、几何到相对论,从温度计到黑洞,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阐释了如何用数学更好地思索、观察与理解世界。数学就像一把雨伞,当撑开这把雨伞时,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奇特的世界,有了迈向真相、行走在谜团中的勇气;当收起这把雨伞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已大不一样。著者米卡埃尔·洛奈(Mickaël Launay),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概率学博士,毕业后参与众多针对公众的数学推广活动,是法国“文化与数学游戏沙龙”的成员。他的网上数学节目“Micmaths”拥有50多万订阅人。著有畅销数学科普书《万物皆数》。
《数学有什么用?学校里没教过的数学趣史》
[荷]斯蒂芬·布伊斯曼 著,阳曦 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未读·探索家,2023年7月版
本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没有数字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要懂积分吗?我们如何把握不确定性?数学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治疗癌症吗?天才数学家斯蒂芬·布伊斯曼在这本书中将数学与哲学、心理学和历史联系起来,为每个人解释数学世界的美妙。作者斯蒂芬·布伊斯曼出生于1995年,本科就读于荷兰莱顿大学读计算机科学和哲学专业,18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仅用1年半、20岁时即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博士学位,目前从事数学哲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
《苔藓森林》
[美]罗宾·沃尔·基默尔 著,孙才真 译,张力 审订,商务印书馆,2023年7月版
作者以不同种类苔藓的独特生物学特征为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与科研经历,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苔藓在自然界以及原住民文明和现代城市环境,乃至全球生态大背景中的作用。作为最古老的陆生植物,苔藓堪称真正的“先锋植物”,能够将贫瘠的岩石和土壤转变成适合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环境。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以微小到常被忽略的苔藓作为棱镜,折射出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联的深刻反思。作者罗宾·沃尔·基默尔(Robin Wall Kimmerer)是美国知名森林生态学家,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生物学特聘教学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她的代表作是《编结茅香》,本书是她的处女作。
《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
[英]蒂姆·伯克黑德 著,[英]凯瑟琳·雷纳 绘,周颖琪 译,海峡书局·后浪,2023年7月版
这本书是《鸟的感官》童书版。作者从鸟类感官的角度出发,引领读者走近鸟儿独特的生活方式:乌林鸮有两个位于不同高度的耳孔,帮助它们分辨雪地下旅鼠在哪里活动;绿头鸭看不清自己要吃的东西,但可以凭借位于喙内侧的味蕾辨认食物;欧亚鸲的右眼仿佛“迷你指南针”,使它们可以感知地球的磁场进而弄清自己的位置……正如作者所说:“也许我们低估了鸟类——它们的视力、听力、触觉、味觉,以及最令人好奇的,它们体验情感的能力。”著者蒂姆·伯克黑德是国际知名鸟类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动物行为学和科学史专业教授。
《纠缠的树:一部全新生命史》
[美]大卫·奎曼 著,吴晓真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博集天卷,2023年6月版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以RNA序列重新检视生命史,他们发现,进化之路比我们原先所认为的要棘手复杂得多,生命之树的枝干也比我们所预想的更为纠缠。比如有高达8%的人类基因组并非直接来自同类遗传,而是来自病毒感染。基因的横向转移至关重要,若没有水平基因转移,胎盘哺乳动物或许不会出现,人类也不可能存在。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生命史的认识。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新的基因研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学这一领域和我们对生命的认知,他串联起一个个与这场科学剧变相关的故事,科学家们的研究同他们人生的关联也饶有趣味。作者大卫·奎曼是美国科学、自然和旅行作家,《国家地理》特约撰稿人。
《进化吧蜗牛》
[日]千叶聪 著,丁丁虫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新知,2023年5月版
本书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科普作品,书中以“蜗牛进化之谜”为线索,用蜗牛的小故事讲述了生命进化研究的壮阔历史,呈现了自达尔文进化理论以来,“自然选择派”与“进化中立派”的交锋、争论,以及双方在追求生命真相过程中的融合。作者使用小说式的写作手法重构了关键的历史时刻,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进化理论的发展,更能感受到研究者追求真相的热情。作者千叶聪是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兼任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生命科学研究科教授。他在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接触了坚蜗牛,以小笠原群岛为出发点,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新西兰,以全世界的蜗牛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
《花卉词典》
[美]卡萝尔·格雷西 著,[美]埃米·琼·波特 绘,张孝铎 译,赖阳均 审校,贵州科技出版社·知乎BOOK,2023年6月版
这是一部按照A~Z的词条顺序编写的花卉百科,共101个主题:致幻的颠茄、恶臭的尸花,不像花的拖鞋兰、不算花的木玫瑰。哪些花可以吃?哪些花能入药?哪些花可以作染料?花与毕加索、达尔文、拿破仑又有什么联系?作者卡萝尔·格雷西是博物学家,对植物和昆虫有浓厚兴趣,著有《美国东北的春季野花》《美国东北的夏季野花》《田野与森林野花》等书。
《万物皆可测量:1250—1600年的西方》
[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著,谭宇墨凡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版
《万物皆可测量》讨论的是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欧发生的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的划时代转变。这一转变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商业实践和官僚制度成为可能。西欧人,如果不是最早,肯定也是属于最早发明机械时钟、几何上精确的地图、复式簿记、严谨的代数和音乐符号,以及透视法的人。到16世纪,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相比,西欧都有更多人习惯定量思考。这些人也因此成为科学、技术、军备、航海、商业实践和官僚机构中的领袖,并创造了西方音乐和绘画历史上的许多最伟大的杰作。作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是美国历史学家,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历史、地理及美国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史研究,被视为环境史研究的奠基者。
《寂静的石头:喜马拉雅科考随笔》
[美]乔治·夏勒 著,姚雪霏 陈翀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6月版
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作者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作者乔治·夏勒是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者。夏勒博士一生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在世界各地推动了2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设立。
《植物的艺术》
[德]卡尔·布洛斯菲尔德 摄,[德]汉斯约尔格·屈斯特 撰,李叶飞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图书,2023年7月版
本书收录了德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卡尔·布洛斯菲尔德的70幅经典植物肖像作品,并由德国植物学家汉斯约尔格·屈斯特撰写植物学注解。卡尔·布洛斯菲尔德以客观手法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进行拍摄,既精准地展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丰富的细节,也将那些平凡的植物抽象为艺术的形态。植物学家汉斯约尔格·屈斯特撰写的植物学注解简洁生动,将布洛斯菲尔德的拍摄手法、物种的辨识特征及自然历史与欧洲的景观历史串联起来,让读者不仅了解到植物学知识,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卡尔·布洛斯菲尔德是植物摄影的先驱,作为德国联邦自由与应用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对植物世界的兴趣最初是为了教育。他着迷于植物的结构,并意识到摄影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教学工具,方便他的学生对植物的形式进行观察和比较。汉斯约尔格·屈斯特是植物学家和科普作家,生于1956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市霍恩海姆大学生物学专业。自1998年起,在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所担任植物生态学教授。
《万物灵长》
[英]亚当·卢瑟福 著,吴琰玺 译,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2023年6月版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地球生命,将刷新读者对自我与自然的认识。根据这本书的内容,不只人类能生火造物、使用工具,蟾蜍会打坐,老鼠会后悔,蘑菇会求偶。这本书也讲述了人类如何成为今天的人类,揭示了进化如何使人类复杂、矛盾而独特。作者亚当·卢瑟福是英国遗传学家、科普作家,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博士。
《成为智人:人类演化足迹探索涂绘书》
[美]阿德里安娜·L.齐尔曼 著,程孙雪子 田保花 译,海峡书局·后浪,2023年6月版
人科动物在1700万年前就已出现,演化出了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有的灭绝了,有的存活了下来。现代人作为智人的分支,不仅存活至今,还成为了演化得最成功、数量最庞大的一支。那么,人类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机制,经历了哪些变化才成为今天的样子?对于人类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外形以及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图文结合是非常好的展示方式。于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人类学教授阿德里安娜·L. 齐尔曼,联手插画家卡拉·J. 西蒙斯,打造了探索人类演化足迹的涂绘书。书中涉及前沿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汇集了最新的研究发现,详细地介绍了演化的理论基础,以及人类和灵长类的演化过程与结果。作者阿德里安娜·L. 齐尔曼(Adrienne L. Zihlman)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后任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人类学教授,拥有45年教学经验,研究方向是猿类生命史、灵长类比较解剖学和人类体质学等。
《万物如何运行》
[英]亚当·丹特 绘,[英]布莱恩·克莱格 著,黎璇 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低音,2023年6月
世间每一个不起眼的现象背后,都暗含着深奥而又有趣的科学原理。这是对我们所在的宇宙及其运作方式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独特展示。艺术家亚当·丹特从我们家里开始,穿过越来越复杂的街道、城市和郊野,一直到太阳系和整个宇宙。他以精美插图揭示了维持万物运行的科学定律,以及这些定律被人类发现后所创造的现象与成果,其中包括美拉德反应、奥氏熟化、喜瑞尔效应、量子隧穿、鸡尾酒会效应、月亮错觉、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方程、奥尔伯斯悖论、趋同进化、马兰戈尼效应、贾尼别科夫效应、锚定效应、混沌的天气系统、帕累托原则、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等。布莱恩·克莱格(Brian Clegg),曾于剑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专注实验物理学。亚当·丹特(Adam Dant),国际知名艺术家,他的作品被收藏在伦敦V&A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里昂现代艺术博物馆、德意志银行等地,被包括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内的许多私人收藏家收藏。
《从开始到现在:万物简史》
[英]安娜·克莱伯恩 著,[比]扬·范德维肯 绘,谭超 译,海峡书局·后浪,2023年7月版
本书是一本易于理解的宇宙历史书,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简练而直观地介绍了宇宙的历史。从天体的产生,到植物和动物的进化、恐龙的诞生,再到第一批人类、早期文明出现的过程。全书采用跨页形式,每页的大场景都描绘了地球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并配有色彩缤纷的插图。作者安娜·克莱伯恩是英国科普作家,创作过50余本童书,主题从鲨鱼、黑洞、原子分裂到莎士比亚的一生、希腊神话传说等等,十分广泛。国内已出版图书《动物在这里:寻找动物的环球之旅》《奇妙的演化》《城市大探秘》等。绘者扬·范德维肯是比利时插画家,他的复古绘画风格受到1950年代欧洲漫画的启发,独特的画风让他成为当今非常受欢迎的比利时插画家之一。
《存在主义物理学》
[德]扎比内·霍森菲尔德 著,柏江竹 译,中信出版社·鹦鹉螺,2023年6月版
作者探讨了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过去还存在吗?粒子会思考吗?宇宙是为我们而造的吗?物理学是否排除了自由意志?我们会有一个万物理论吗?物理学家在回答这些问题的道路上走了多远,目前的极限在哪里,哪些问题可能永远无法回答。根据她的观点,量子纠缠和真空能量成为替代疗法的首选解释,或者人们相信他们已故的祖母因为量子力学的缘故还活着,并不是巧合。科学和宗教有着相同的根源,它们也依然在解决一些相同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我们能知道多少?而最接近回答这些问题的科学领域是物理学。然而,物理学家并不总是站在辩论场上的科学的那一边。作者扎比内·霍森菲尔德(Sabine Hossenfelder)是德国物理学家、作家,现就职于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
《偶然的宇宙》
[美]艾伦·莱特曼 著,吴峰峰 译,文汇出版社·贝页,2023年7月版
在这本书中,艾伦·莱特曼以他作为科学家的个人视角,引领读者探讨了多重宇宙、大自然的对称性、宇宙的大小、宇宙的法则等一些物理学家所思考的问题;再用文学家流畅的叙事手法,同时结合他的自身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本应晦涩难懂的弦理论、暗能量、希格斯玻色子。作者艾伦·莱特曼(Alan Lightman)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学士,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博士,康奈尔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后;先后任职哈佛大学天文学助理教授、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研究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科学与写作教授与物理学高级讲师。此次同时翻译出版的还有艾伦·莱特曼“宇宙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岛上寻星》和《宇宙的无限与虚无》。
《量子简史:探索不确定的世界》
[美]大卫·凯泽 著,刘晨 译,新星出版社,2023年7月版
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物理学家仍在不断探索中的标志性事件,使我们从根本上理解空间、时间和物质。作者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命运不确定的时代,解读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百年探索之路,从爱因斯坦到海森伯、薛定谔,再到霍金,并且详细记录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东·蔡林格的量子纠缠实验。作者大卫·凯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史和物理学教授,已出版《嬉皮士救了物理学:读心、禅和量子》等多部物理学专著。
《这就是ChatGPT》
[美]斯蒂芬·沃尔弗拉姆 著,WOLFRAM传媒汉化小组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7月版
本书试图用第一性原理解释ChatGPT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为何奏效。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技术的故事,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故事,一个关于哲学的故事。为了讲述这个故事,作者汇集了数个世纪以来的一系列非凡的想法和发现。作者斯蒂芬·沃尔弗拉姆(Stephen Wolfram)是伊利诺斯大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他15岁发表首篇粒子物理方面的学术论文,19岁到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学,一年内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和费曼一起研究起元胞自动机。他创造了在全世界备受推崇的软件系统——Mathematica、Wolfram|Alpha和Wolfram语言。
《规模法则:探索从细胞到城市的普适规律》
张江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新知,2023年7月版
本书聚焦于“规模法则”这一复杂科学前沿研究方向,阐释了各类复杂系统(生命系统、生态系统、互联网社区、城市、国家、企业等)中存在的统一规律。规模法则理论能够用简洁的幂律公式刻画各种宏观变量随系统规模变化的数量关系,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万事万物。作者张江是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规模理论、机器学习等。
《征服世界完全手册》
[加]瑞安·诺思 著,王乔琦 译,中信出版社·鹦鹉螺,2023年6月版
这是一本另类的科普读物,作者在讨论如何成为“超级大反派”的时候,用有趣的方式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具体如作者在开头的“免责声明”中讲到的:“本书的主题是科学边界。多亏了人类已经发明或者正在发明的各项技术,我们得以在此探讨科学可能做到的极限在哪儿。当然,我们也会讨论一些目前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旦它们也得到了解决,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另一方面,本书还指出了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尚未被利用的弱点,即一些文化、历史、技术层面的盲点。这些盲点的存在,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有机可乘。”作者瑞安·诺思(Ryan North)是一位加拿大作家,科普读物《万物发明指南:时间旅行者生存手册》也是他的作品。
《记忆的终点: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自然史》
[加]杰伊·英格拉姆 著,慕容晓丹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6月版
在这本书中,加拿大科学作家杰伊·英格拉姆从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讲起,再到近年来发现斑块和神经元纤维缠结的科学解释,叙述了人类努力理解和抗击疾病过程。1906年,德国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一百年后,经过大量的科学努力,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症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它仍然影响着世界上数百万人,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作者杰伊·英格拉姆是一位科学作家和广播员。他主持了加拿大广播公司的广播节目《怪癖与夸克》,是加拿大探索频道《每日星球》的联合主持人和制作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