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故宫门票
高文瑞
【资料图】
我有一张故宫门票,没价钱,没时间,可以随时使用,尺寸不大但分量不轻。
纸片何谈重量?这话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办了张《北京二轻报》,调我做文艺副刊编辑。这张四开的报纸与当时的《北京晚报》相当,我便依葫芦画瓢,模仿“五色土”的版式与内容,头条安排小小说或微型报告文学,右上是杂文、言论,卧底有散文或连载,诗歌在中间,还有美术、摄影、书法、篆刻等美化版面。
报纸是双周刊,宗旨是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但得到稳定的稿源并不容易,收到好稿更是难得。随着职工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我组织起了系统内的文学协会。那时二轻局下辖16个公司、200多家企业,有十几万名职工,文学爱好者有上百人。协会分成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几个组。我搞征文,聘请中杰英、韩少华两位作家做评委,以求好稿;向大报推介稿件,鼓励作者;组织活动,联系队伍。文友熟络渐渐成了朋友。
诗歌组里有位王俊臣,写诗入迷,人也勤奋。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心得。诗不在大小,有独到的发现就能出好诗。一花一草,一景一物,经他的奇思妙想,便闪烁出诗的光芒。他是位老大哥,养家不易。一天忽听他说,从工厂调到了故宫博物院,工资也高了一些。但他也担心,不在系统内了,报纸上是否还能发表他的诗?我为他高兴,说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他在故宫专司中和殿的安全,除周末外游客不多,殿里的椅子就是岗位。他让我有时间就过来,并说跟故宫门口的人提他就行。我的单位在西单,经常从天安门路过,偶尔走到金水桥,一拐就进故宫找他聊诗取稿。一次老王拿出一张门票,说这是给职工的,算是福利吧,可以随时进。我说找你这么方便,不用了。他说票你带着,让家里人来也行。
时光如梭,随着时代发展,二轻文学协会中先后有30余人调到了新闻单位。我的工作也有了变化,作者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一次,有位江苏的朋友来京,请我陪他一起去故宫。我购买了门票,没舍得动用那张。
中午还邀他去前门大街品尝老字号,到了乾隆皇帝御赐匾额的“都一处”。20年前吃过的烧卖令人印象深刻,皮薄馅儿足,撑出了大块的虾仁、肉、鸡蛋,三两就腻住吃不动了。
后来,去故宫参加活动的机会多了起来,比如文物修复、扩大开放面积等。我特别爱参加故宫的活动,有机会就去感受皇家文化的氛围;也爱参观故宫举办的各种展览,但每次参观都没动过那张门票的念头。一次去看午门举办的印度珠宝与艺术珍品展。我登上午门,站在门楼上南望,天安门、前门、箭楼、前门大街、永定门皆在目中,家门、国门一览无余,顿时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祖国的首都,北京城由此伸展,蔓延出锦绣大地,大好河山。我不由得地拿出相机,咔咔按下快门。
展区外偶遇当时的故宫掌门人正在与外国朋友闲谈。我过去说:单书记,您给故宫带来了变化。当年您在房山工作时,将云居寺辽、金石经全部回藏到地宫中,时间选得真好,正在1999年9月9日9点。石经回藏前后,房山区一个月能招呼我们去开好几次会。单霁翔忆起了往事,相互交换了名片。
一晃多年,故宫门票从3元、5元、20元、30元到了现在的旺季60元,还实行了线上预约购票。故宫的书画、陶瓷、玉石、钟表、珐琅皆为国宝重器,博大精深;建筑也让人百看不厌。那年参与编著的《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是选取故宫馆藏的《清明上河图》做封面,为书增加了一份古韵。
出入故宫多少次已记不清,却从没拿过那张门票做尝试。门票可能早已作废,正好永远珍藏了。这里面有一份友情,一段生活,更有对文学的共同追求,含量已不是票面价值所能够承载的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