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哥魔”苏澈:一生只做三件事被贬、散财、救哥哥 看点
翻开大文学家苏轼的诗集,你在里面会无数次的看到一个名字——子由。下雪时想子由,失眠时想子由,喝酒时想子由……子由究竟是谁呢?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由此,苏轼对苏辙的兄弟之情可见一斑。但如果你要问苏澈,当苏轼的弟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只能说是,两个字,操心。
名动京城
苏轼、苏辙两兄弟都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两人的文学功底自不用多谈,在两兄弟尚还年轻的时候就颇为人称道。有天赋,有抱负,那自然少不了当时文人都要做的一件事——进京赶考。于是,兄弟二人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应试。
和普通学子十年寒窗难以得志不同,苏轼、苏辙两兄弟可以说是妥妥的天胡开局。两人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在看到苏轼的文章后可谓是无比震惊,对苏轼大为称赞,直接评价道:读轼书,不觉汗出。
(资料图片)
欧阳修是谁?翰林学士,地位尊贵。有了他的背书,苏轼一夜之间声名鹊起。毫不夸张地说,在此之后,京城有无数双眼睛那是时时刻刻盯着苏轼。只要苏轼有什么风吹草动,写出了什么文章诗词,马上全京城都会知道。
别看苏轼这边名动京城,一时之间风光无比,弟弟苏辙相比苏轼也是不遑多让。在两人母亲病逝守孝回京后,苏辙参加殿试,直接在文章中对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大为指责,用词十分激烈,甚至让人以为这小子是不想活了,就苏澈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好下场,落榜是免不了了。
当时的朝堂之上虽然对苏辙的文章议论纷纷,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不尊重皇帝,但也有不少人力保苏辙。宋仁宗最后也认为最开始是因为苏辙说实话看上他,现在要是反而因为他说了实话让他落榜了,那天下的人还怎么看我?我不成了小心眼儿了嘛?于是,苏澈也被成功“录取”。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回乡守孝。等到两人再一次回到京城时,看到的却是朝堂之上的风雨飘摇,没人能够独善其身。
乌台诗案,变法之争
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开始,整个朝堂上下震动不已,支持与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而苏轼、苏辙两兄弟也就刚好这时候回京,一头扎入了这场风波之中。
新法、旧法两派对立,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有人为了天下的百姓。而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对于变法这件事也并不看好,新法有着诸多弊病,对于百姓来讲可能未必是件好事。两人也因此被贬离京,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父母病逝,兄弟被贬,苏轼苏辙已经可以说是够惨了,可两人此时还没想到这也不过是风浪的开始。
被贬后,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在上任时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按理说这玩意儿就是走个形式,无论是被贬还是升官,到了任职的地方给皇帝写一封奏章,表达一下自己对皇帝的感谢就够了。但苏轼不同,诗人嘛,写文章多少都带点儿感情,本来一封普普通通的“感谢信”,硬是写成了对时政弊端的指责。
这下可坏了,本来苏轼就因为名声大又反对新法,被旧党推崇备至,成为了新党的眼中钉。现在又有了苏轼讽刺政府、指责皇帝的奏章,新党一下子抓住了把柄,随即立刻从苏轼曾经写过的诗词文章中各种断章取义,找出了不少包藏祸心的“证据”,向皇帝上书将苏轼抓入牢狱。这也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要说苏轼入狱谁最着急?那毫无疑问自然是弟弟苏辙。但光着急也没有用,苏辙也没什么好方法能够救出哥哥,情急之下,苏辙上书皇帝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抵消苏轼的罪过,只求能够留下苏轼的性命。
这样的请求皇帝自然不会同意,不光没有同意,苏辙还因此再次被贬,而且五年之内都不允许升职。幸好当时的旧党视苏轼为“自己人”,一直在力保苏轼,而新党中的不少有识之士也清楚苏轼并非因为利益而反对变法,故意与他们作对,只是单纯为百姓考虑,也有不少人为苏轼求情,尤其是变法发起者王安石。
于是,在这么多人的求情之下,又念及苏辙苏轼的兄弟之情,苏轼躲过一劫,但也因此再度被贬。在牢狱之中,苏轼以为自己无望生还,更是写下了“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诗句,两人的兄弟之情可见一斑。
东山再起,再度被贬
但是风波并没有因“乌台诗案”而就此消弭。六年后,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旧党再次执政,苏轼、苏辙两兄弟也因为此前反对新法的举动被旧党视为“自己人”,也因此接连升官。
旧党执政后,自然不会看到新党势力再度崛起,于是在朝堂之上百般打压。旧党的举动苏轼自然看在眼里,这一行为引起了他的反感。说白了,苏轼为什么反对新法?就是因为他认为新法的弊病不利于百姓和朝廷,现在旧党腐败,结党营私,打压异己,这对百姓对朝廷更是没什么好处,这新党旧党在苏轼眼里没一个好人。于是,苏轼又一次上书抨击旧党。
上次苏轼反对新法,但好歹也算是站在旧党这一边,这次又反对旧党,可谓是“里外不是人”。在朝堂之上,苏轼也没了立足之处,于是只能“眼不见心不烦”,请求外调。
不过这次和上次不同,“乌台诗案”的经历可谓是让苏辙刻骨铭心,因此在苏轼保住性命后,苏辙在做官方面更加勤勉。尤其是在旧党再次执政后,短短几年,苏辙已经成为了尚书右丞,实打实的近臣。苏轼虽然不被新党旧党所容,贬官外调,但有着苏辙在,也是性命无忧。
“扶兄魔”苏辙
有了这个好弟弟的“保护伞”,苏轼被贬后的生活也是极度潇洒,不过这潇洒却是建立在弟弟苏辙的付出之上。有句老话说的好“亲兄弟,明算账”,意思是即使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兄弟,在涉及到金钱方面的时候也要算清楚,不然容易引起纠纷。在如今社会,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苏轼则是截然不同。
在苏轼入狱和被贬期间,一家老小全都是弟弟苏辙在照顾,要知道,当时的苏辙也是被贬的状态,条件肯定不算好,可仍是毫无怨言。对于苏轼来说,没银子了?找弟弟。
而这些事情还算不上过分,毕竟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兄弟之情也并非金钱能够衡量,苏辙也对这件事没有什么怨言。但苏轼竟然连兄弟媳妇也“不放过”,甚至在被贬后让弟媳将宫中赏赐的财宝变卖,来支援给他为百姓修路,也真是不怕引起弟弟家的家庭矛盾。
幸好这时苏辙毕竟是个大官,经济条件也算好,不然还真经不起苏轼这么“糟蹋”。不过后来宋哲宗亲政,新党再次得势,苏辙作为旧党也几度遭贬,经济拮据。但苏辙对苏轼的亲情并没有因此少了半点儿,在苏轼去世后,更是宁愿变卖自己田产,也要将苏轼的孩子接到身边生活。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虽然如今我们玩笑说苏轼“坑弟”、苏辙“扶哥”,但两人的兄弟之情纵观古今都无疑排在前列。或许对两人来说,诗词歌赋不过是表达思念的手段,官职高低也只是如同过眼云烟,唯有自己的兄弟才是这一生中最珍贵的存在吧。
作者:九月授衣 校稿:川川
参考资料
与君世世为兄弟——苏轼与苏辙的宦海浮沉;袁津琥;文史知识;201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