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塑造自己的文字身段和声线” 胡亮随笔《新诗考古学》 天天热资讯

来源:封面新闻 2023-03-14 19:14:10


(资料图)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哲学家阿甘本写过一本书叫《语言的圣礼——誓言考古学》。另外一位哲学家福柯写过一部书叫《知识考古学》。这样的书名给胡亮带来一个启发,“其实,不管是做哲学还是做文学批评,谁不是致力于某项考古学?”所以,他直接就将自己最新出版的新书取名为《新诗考古学》(宁夏阳光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十篇以新诗为主题的文化随笔,都在谈论新诗,却颇有吊古之意与稽古之心,几乎都有牵扯到古代文学、古代哲学或古代文化。比如书中谈到整体主义诗派与道家哲学,吉狄马加与古彝文化,陈先发与二律背反诗学。”

胡亮,生于1975年,四川蓬溪人,诗人,作家,学者。出版有诗集《片羽》,论集《阐释之雪》《琉璃脆》《虚掩》《窥豹录》《无果》《狂欢博物馆》《新诗考古学》,主编或合编有诗文集《出梅入夏:陆忆敏诗集》《永生的诗人:从海子到马雁》《力的前奏》《敬隐渔研究文集》及《关于陈子昂:献诗、论文与年谱》。曾获颁袁可嘉诗歌奖、四川文学奖、建安文学奖、任洪渊诗歌奖。《新诗考古学》所收录的文章主要为胡亮最近5年所撰,个别篇目是由旧文大改而得,曾发表于《诗刊》《收获》《扬子江文学评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新诗评论》《诗探索》《写作》《上海文化》等重要人文刊物。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包括诗学专家吴思敬、小说家格非、诗人柏桦、诗人欧阳江河等多位业内人士的肯定和推荐。90后青年诗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生伯竑桥更是赞誉胡亮将“创造者的才情与批评者的严谨进行了天平般并置”。

在常规的视野里,新诗批评,或诗学随笔,属于理论文章,都有固定体例与常规格式,很少有旁逸斜出的个性。但胡亮的新诗批评和诗学随笔,在圈内被普遍认为是“有灵气”“有情怀”“有机锋”,甚而显得“古灵精怪”。

胡亮既具有西方美学修养,又具有中国传统文论底蕴,思路新颖,观点公允,尤其是他的文字,没有学究气,没有头巾气,活泼跳脱,闪转腾挪,已经形成了颇具冲击力的“个人文体学”。

胡亮的新诗批评和诗学随笔不是高头讲章,不是学院派范文。他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写新诗批评,“如果仅仅就诗论诗,将会是一条死胡同。写新诗批评,仅仅用理论与文本互相印证是不够的,还要动用诗人的家世、经历、专业、怪僻、轶闻乃至相貌气质与文本进行印证。”

在这种独特写法的背后,胡亮有一套成熟的诗学观念。“写文学批评,不能跟在评论对象后面,而是要与之拔河,与之赛跑,与之角力,甚至要试图超越评论对象。我们不能用二流三流的语言去诠释一流的诗。黄金一般美好的诗,也需要用黄金一般的语言去诠释去评论。我绝不会用白银去写黄金,而必须用黄金去写黄金。 ”

从事新诗批评写作多年的胡亮,一直努力建立自己的“批评文体学”,而且已经摸索到有效的方法论, “为了把文学批评写得兴味盎然,我试着把文化研究、感性批评、文本细读与比较文学相结合,把故事、轶闻、传记,合理地穿插到文章里,夹叙夹议,俯仰生姿。这样就可以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有趣、好看,甚至妖娆而妩媚。我一直有一个目标就是,塑造自己特有的语言面貌,建立自己独有的文字身段和文字声线。”

在胡亮看来,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立的写作,不是一种附庸性的写作。“如果我评论了一个人的作品,我未必告诉评论对象。你不欠我,我不欠你,两不相欠,各干各的事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