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穿针引线织就锦绣生活
一丝一缕传文化,一针一线绣幸福。
近年来,传承千年的楚雄彝绣成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发力点,该州紧扣市场拓展、绣娘增收、文化赋能三大关键,成立了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组建州文化发展公司、彝绣产业联合会,构建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1+N”政策体系,以时不我待、一抓到底的干劲推动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彝绣由“指尖技艺”转为“指尖经济”,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3大转变,激活彝绣新的生命力。
截至目前,全州现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户、彝绣车间42个、绣坊90个、彝绣协会(合作社)66个、彝绣电商38户;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州级文化产业园区10个。2022年实现彝绣产业增加值2.45亿元。
(资料图)
匠心巧工 传统技艺出深山
正月十五,直苴沸腾了。四乡八寨的群众涌入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参加一场延续了千年之久的赛装节。男女老少身着鲜衣,以田野为舞台、蓝天当背景,载歌载舞直到月亮升起。这也是103岁的李永福嫫参加的第97个赛装节。
“赛装节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强化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有重要意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非遗专家尹家玉在“非遗与传播——彝族赛装文化传承创新”主题论坛中这样评价。
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楚雄彝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汇聚起强大的文化力量。
去年以来,楚雄州把彝绣与遍布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合起来,在全州103个乡镇建设彝绣车间、1105个村(社区)建设绣坊,实现“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目标。
绽放的马缨花、落枝的鸟儿、精致的羊角纹……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长征早早来到店里准备丝线和纹样,她要到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社区开展彝绣培训。
7岁起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的李长征,刻苦钻研民间技艺,刺绣技艺日臻完善,实现了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蜕变。如今她开设了一家专门从事彝绣加工销售的公司——“彝绣天地”,还成立了彝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免费培训绣娘,助力彝绣传承。近年来,李长征培训出大批彝族绣娘,带动千余名妇女每人每月实现增收2000元左右,去年公司经营收入近1000万元。
在栗子园社区的彝绣车间,社区居民、彝绣企业负责人以及自主创业的绣娘等10余人围坐一起,上下翻飞着手中的银针。“传统文化必须要传承,彝绣车间对提升大家的刺绣技艺、实现增收致富很有帮助。”赵紫仙是栗子园社区移民搬迁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她觉得温暖又幸福。
今年1月,楚雄市首个集彝绣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彝绣车间在栗子园社区建成,能同时容纳60人以上进行刺绣生产,承接各类刺绣、纺织等产品订单,不仅吸纳社区及周边富余劳动力,促进增收,也为打造全“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贡献力量。
据统计,楚雄州现有绣娘5.7万人、国家级彝绣传承人1人、省级彝绣传承人5人、州级彝绣传承人31人,获得彝绣专业技术职称434人,其中高级技师105人。绣娘依靠彝绣实现增收,彝绣依托绣娘群体拥有了产业发展新动力。
聚力创新 千年彝绣正芳华
毕业于设计系的樊志勇,回乡创业之初就以“更时尚、更跨界、更好玩”为理念,将精力集中在彝绣文创产品开发上,从原来的传统服饰拓展到杯垫、十二生肖等多种创意产品。她于2007年创立品牌“纳苏”,公司也已发展成拥有私人订制、商务礼品、OEM业务以及公益事业板块的企业。
传统与时尚、厚重与精致、守正与创新、沉稳与活力,发现彝绣的多面性,实现彝绣更多的可能性,让彝绣成为楚雄州的一张名片,是许多像樊志勇一样的年轻人竭力实现的目标。
2016年10月,“云秀·千年彝绣”登上北京国际时装周;2017年12月,“云衣彝裳”绽放上海滩;2018年11月,楚雄彝族经典音乐舞蹈服饰展演《彝乡之恋》登上首都舞台;2019年9月,“taoray taoray X楚雄彝绣”跨界作品发布会在曼哈顿春天工作室压轴登场……洋溢着鲜明色彩的彝绣风尚席卷全国,乃至世界。同时,楚雄州借助节庆会展平台,先后组织彝绣企业到北京、上海、深圳、贵州、西安、甘肃等地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英国等国家展示、展销,楚雄民族服饰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彝绣渐成彩云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从绣服之美到山河之美,再到文化之美,彝绣依托传统手工艺,通过创意、新造,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走出滇中腹地,彝绣产业正踏上以区域公共品牌“楚雄彝绣”为标识的品牌化道路。
文情相通 下山出海扬新帆
“去年12月,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我参加了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楚雄彝绣作为首次省外受邀参展作品在论坛主会场开设专展,我们的‘绿野仙踪’系列受到青睐。”彝家公社董事长金永淑介绍,“绿野仙踪”系列共有6大类产品,产品设计将彝绣与绿孔雀元素结合起来,成为融合楚雄州彝绣之美和绿孔雀之乡魅力的代表作品。
长期以来,楚雄州委、州政府努力搭建各类平台,抢抓机遇,带领彝绣产业走出去,也给彝绣企业、绣娘带来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和更多的市场机遇。
在南华县七彩彝绣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绣娘、绣郎们正在加紧赶制一批福建订单,穿针引线、上下翻飞,好不热闹。车间外,公司董事长丁兰英正在展示厅里接待客商。“我们的产品受到了很多客商的肯定,尤其是东南大学帮助设计的产品,很好销售。”丁兰英在与东南大学的合作中开阔了眼界,激发了自身潜能,市场越做越广阔。
目前,南华彝绣产品种类从80余种增至200余种,全县彝绣产业年营业收入从2000余万元增长到近3000万元,带动2000余名绣工就业,走上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发展之路。
“我们紧扣市场拓展、绣娘增收、文化赋能三大关键,围绕两端(生产端、市场端)、四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力,着力强化产业保障、构建产业体系、深化文化合作、实施延链补链行动,将彝绣产业打造为助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介绍,彝绣产业正努力成为沪滇文化协作、闽滇文化合作的亮点,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为破解彝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一项项支撑彝绣产业长远发展的举措在楚雄州全面铺开:重点打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彝绣园”;出台金融支持彝绣产业“彝绣贷”;推出保证纯手工绣品“彝绣保”;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彝绣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造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标识“彝绣识”;制定彝绣手工刺绣行业标准,打造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的“彝绣标”;推动彝绣数字化发展,成立彝绣专家工作站和彝绣专家智库,打造“彝绣库”;利用省内外展会、时装周等平台打造“彝绣秀”;持续推动彝绣车间、秀坊建设,打造“彝绣造”;推出彝绣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彝绣游”。
楚雄州力争到2025年实现拥有10万个绣娘、创造10亿元增加值目标,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和云南文化产业重要支撑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