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要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对话传习志愿者:我把苏东坡当成人生的一面镜子|名人大讲堂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资料图片)
宋代蜀人赵夔在《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序中写到,诵东坡先生诗文,“其初如涉大海,浩无津涯,孰辨淄渑泾渭,而鱼龙异状,莫识其名,既穷山海变怪,然后了然无有疑者”。
苏东坡其人其文,乃至其多个领域的事功,丰富多彩,形成一个汪洋恣肆的大海,吸引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普通读者、专业研究者。
2023年2月9日,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东坡文化季”,继续重磅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来到阿来书房,带来名为“苏海拾贝——苏东坡与北宋文化”的讲座。
在本场讲座中,陈才智围绕“苏海”这个核心概念,对苏轼其人其作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进行剖析和分享。他特别提到,理解苏海的关键是“苦难与超越”“日常与风流”“绚烂与平淡”。在他看来,苏东坡上承陶渊明和白乐天,是中国文人范式中压轴的一环,也是中国诗学元嘉、元和与元祐三个重要转关时代的最后一关。
此外,他还重点谈到苏东坡与北宋文化之间的关联。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文人。北宋文化吸纳了前此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精神独存,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更以独树一帜的精神卓然自立。苏轼的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子瞻通过其二千七百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历史性的“清明上河图”。
陈才智
讲座结束后,四位传习志愿者继续向陈才智教授请教。第一个提问的志愿者是重庆师范大学研二学生刘珈汐。苏轼是从四川眉山走出去的文化名家,眉山史上也有“八百进士”的典故,她很好奇,眉山这种好学风潮是如何形成的?陈才智教授回答:“眉山出了这么多的进士,在中国教育史上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大概去过眉山多少次,这个数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八百’这个数量级已经构成了眉山走向世界的一个最闪亮的名片。在这个名片背后,才能推出苏东坡。”
从事销售管理工作的冯文哲提问:“在苏轼的人格塑造中,他的母亲程夫人担任了怎样的角色?苏轼身上的哪些特质,是从他母亲身上学到的?”对于这个问题,陈才智教授从妈妈和孩子两个角度作了回答:“一个人可能不知道爸爸是谁,但是妈妈的影响源自娘胎,伟大的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我此前写的关于‘家风家训’文章里,举例了很多故事,也有关于苏东坡的例子。”
冯文哲
22岁的大学生刘小龙在四川博物院当志愿者,他首先介绍,川博正在举行一个关于东坡的特展。陈教授表示自己已经听说,计划次日专门去川博看看特展。刘小龙提出问题:“苏东坡家风家训中的哪些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陈教授回答说:“人都有家,自然是很重要的,但能不能放大一点,在‘家’后面还有‘国’。‘国’是由我们不同的个体支撑起来的。作为苏东坡的一名读者、研究者,我从苏东坡那里受到的影响很大。比如在研究的时候,我会把他的年谱对照着我自己的人生。他在某年做了什么,他对父母如何,我就是把他当作一面镜。”
刘小龙
第四位提问者是只有10岁的小学生郑尧,在她看来,东坡先生所在的北宋时期文化丰富多彩,她想知道作为小学生,有哪些可以学习?对于年龄这么小的传习志愿者,陈才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很感慨,他谈到自己10岁的人生光景,并从数字化时代的角度,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给予分析和建议。
郑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