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独家】陈才智带领观众遨游“苏海”:问神州千载才人,谁堪伯仲?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摄影 徐瑛蔓
宋代蜀人赵夔《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有序:诵东坡先生诗文,“其初如涉大海,浩无津涯……”
(相关资料图)
2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现身名人大讲堂“东坡文化季”,便以“苏海拾贝”为题,在成都阿来书房畅聊苏东坡与北宋文化之间如漆似胶般的关系。苏东坡,这位让后世敬仰的大文豪为何像海洋一般浩瀚辽阔?他又如何滋养了这千年以来的中华文明?陈才智在“苏海”畔拾起一片片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贝壳”,给大家拼出了一幅完整而无瑕的苏轼画像。
万人如海一身藏,他背后是中华文化的海阔天空
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东坡文化季”自年初启动以来,持续在国内学术界和普通大众之间掀起“苏东坡热”。这次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陈才智,作为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文献研究,兼及古籍整理、海外汉学研究的学者,陈才智教授也算是苏东坡的异代好友。
陈才智教授一登台就说:“今天是2月9日,刚好在一个月前,是苏东坡老先生986岁寿辰,所有人都在给他祝寿。986岁,谁能活这么久?反正我不能。”继而他说:“从苏东坡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广阔的天空,因此今天的讲座我用‘苏海’来表达我对他的致敬。”陈才智教授说:“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苏海’也像一个支点,也让我们了解苏东坡。
“苏海”,喻指苏轼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这里用来借指如汪洋大海般的苏学研究。历代文人都对“苏海”有过专门论述,比如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听稗》里写道:“早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成苏海韩(韩愈)潮。”清代小说家汪藕裳《子虚记》卷六十四“圣天子褒功加宠渥,永平公归结大团圆”即云:“苏海韩潮文字美。”
苏轼曾说“万人如海一身藏”,这句诗正可谓其自家写照,一如“苏海”之恰切。陈才智教授认为,千古文人一东坡,苏轼诚可谓海纳百川,他所师法和景仰的历代前贤,如涓涓细流,漫漫清河,在一代坡仙这里汇为江海,苏海最能形象地代表苏轼的浩瀚气象。这种气象,非海不足以言其大,非海不足以言其深,非海不足以言其广。
千古文人一东坡,其诗作是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陈才智教授认为,北宋文化吸纳此前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而北宋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文人代表就是苏东坡。陈才智教授坦言,自己研究苏东坡多年,发现他的诗歌造诣和成就盖过其辞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子瞻通过其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历时性的‘清明上河图’。”
之所以此次讲座把苏东坡和北宋文化绑定在一起,陈才智教授自有他的考量。他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更为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又更为突出、集中、典型地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因而,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苏诗还是对北宋文化都不无裨益。”
陈才智教授说:“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直接影响下,苏诗以其卓越成就,适时的深刻的反映出宋代文化尚理的时代精神大趋向,这是其一。其二,议论入诗或诗含理趣本就有着‘内在合理性’,并且从《诗经》始,就有着绵延不绝的发展脉络。其三,苏诗直接继承了议论入诗的创作传统,学习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其四,苏轼才思敏捷,学力宏赡,胸中书卷繁富,头脑道理极多。”
陈才智教授认为,苏诗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中议论入诗手法的运用,使议论化或尚理成为宋诗有别于唐诗的重要标志之一。正是在苏诗以后,议论才成为有宋一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而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无疑是成就苏诗地位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解读文豪的精神内核,儒家思想让其卓尔不群
此外,陈才智教授还谈到了苏东坡思想的精神内核,这就是以儒家为基础,而兼蓄释道。苏东坡认为,虽然儒释道三教异源别派,但殊途同归,因此他在《祭龙井辩才文》中指出“孔老异门,儒释分官,又于其间,禅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陈才智教授说:“儒家民本思想是最突出的一点,苏轼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观民、悯民、爱民,忧民、泽民、惠民、济民、恤民等等。其次,从民本精神出发,苏东坡体现着干预时事、正视现实、关心国政、抨击时弊。追求仁政的积极入世精神。最后,苏诗中体现着儒家文化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执着的性格,赋性刚拙,议论不随,坚韧不拔,耿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很多人喜欢苏东坡的诗词,是因为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读到了能让人静心的禅意。陈才智教授表示,于东坡的文学创作而言,禅趣禅意渗透在他的审美趣味、语言运用、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上;渗透在其独具特色的旷放豪迈归于雅淡自然、清静幽远的艺术风格中。东坡诗中的禅影由无至有,由隐至显,最终达至诗禅浑融一体的至高境界。
诗书画“三体合一”,北宋文化的繁荣尽收眼底
在讲座临近尾声,陈才智又给观众剖析了苏东坡伟大的艺术天赋。绘画艺术在北宋高度发达,堪称极盛,而苏东坡正是文人画风潮的发起者之一。陈才智教授认为,就苏轼诗歌与北宋绘画文化而言,二者在艺术风格上,对萧散简远的雅淡精神有着共同的追求;在艺术规律上,遵循着尚意主理、重神似气韵、注重非功利性的共同原则。
陈才智教授还重点谈到了对后世国画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的题画诗。“在艺术实践上,苏轼以题画诗的形式使诗、书、画精神上的融合真正得以实现,为三者进一步水乳交融——作画取诗意诗境,把诗作为画的题材,绘诗意画;再进一步,借鉴诗的方法、原则作画;最后,诗书画‘三绝’——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早前,陈才智教授曾著《苏轼题画诗汇编》 ,书中编录了苏轼题画诗共计102题157首。根据苏轼题画诗所题画科,分为人物、山水、畜兽、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四类。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堪称中国题画诗史上的高峰。陈才智教授认为,苏轼的题画诗这朵花中之王,正如哥德巴赫猜想之于数学王国一样,是北宋题画诗这顶皇冠上最夺目的珍珠。苏轼的题画诗不仅从形式上改变了诗画分离的状况,而且使诗画本一律、异迹而同趣,诗画本一道、异体而同貌的艺术真髓得到了充分体现。
陈才智教授感慨而言,很少有哪一位文人能像苏轼那样,在诗歌中与其时代文化有如此密切的联系。通过他打开的“窗口”,后人可以将北宋文化的繁荣尽收眼底。为此,他还把自己创作的一首缅怀东坡的诗词分享给现场观众:“诗称宋冠、词开苏辛、文追韩柳、书首四家、画擅三绝,问神州千载才人,谁堪伯仲?扶风喜雨、西子长堤、赤壁两赋、惠州浮桥、儋耳投荒,行逐客万里宦迹,我怀先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