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播报:《文学月报》:“左联”无产阶级立场的典范

来源:河南日报 2023-02-08 14:09:44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学月报》:“左联”无产阶级立场的典范

左翼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左翼文学运动的有力组织者与推动者。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政策高压下,左联出版了许多刊物,《文学月报》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月报》于1932年6月10日创刊于上海,同年12月15日第5、第6期合刊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共出版6期。刊物贯彻左联的文艺政策,传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创作园地和言说空间。

《文学月报》先后由姚蓬子、周起应(周扬)任主编,设有论文、诗、创作、翻译小说、戏剧、书评、文艺情报、通讯、插画、现代中国作家自传、国内外文坛消息等栏目。刊物注重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研究及翻译介绍,注意培养新作家,为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开展作出了努力。

左联努力纠正“左”倾错误,同宗派主义、关门主义作斗争,《文学月报》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刊物撰稿者群体庞大,有茅盾、丁玲、巴金、鲁迅等人,刊载的文学作品数量丰富、种类齐全、质量优良,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该刊发表了众多知名作家和新进左翼作家的文艺作品,丰富了左翼文学的内容和艺术手法。鲁迅曾在《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中赞扬了刊物的进步,“这回提出了几位新的作家来,是极好的”。鲁迅认为,最近几年的刊物上,不登载新作家的作品,然而它“现在打破了这局面,虽然不过是一种月刊的一期,但究竟也扫去一些沉闷,所以我以为是一种好事情”。

在刊行半年多的时间里,《文学月报》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如丁玲的《某夜》、张天翼的《最后列车》、沙汀的《码头上》、艾芜的《人生哲学的一课》、田汉的《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等。刊物中的小说对工农兵革命题材进行深入挖掘而拓展了国民性主题意蕴;戏剧作品充分发挥文学社会功能而鲜明传达了革命斗争意识;散文作品参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而推进了左翼文艺思潮的发展;文学广告为进一步传播左翼书刊而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报刊是阶级的喉舌和讲坛。它是阶级斗争的舆论工具,也是运输精神食粮的重要渠道。”《文学月报》的发行与编辑都得到了鲁迅的支持,并秉持着和鲁迅相同的无产阶级立场。该刊还开辟了“一二八”事变的回忆、“九一八”周年专栏,表达了抗日救亡的主张,体现着时代特色,为传播革命战斗精神和启蒙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