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亚洲史的研究方法》|年度阅读推荐
(资料图片)
我们的年度阅读推荐已经跟大家见面啦。今年,在“时间的眼睛”这个大主题之下,我们将书单分成了四个单元:记忆与留白、视野与方法、对话与回响、凝视与想象。它们跨越了文学、社科、艺术等传统书单划分类别的藩篱,提供了更综合的观察面向。我们通过寻找共同点和差异,和大家一起搭建起本年度的思考版图。本篇推荐的是“视野与方法”单元的书目《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作者:葛兆光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2年10月
何为亚洲?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也是一个与欧洲对立被想象的他者。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舶来之前,亚洲自生的政治秩序滋长了这种定义的暧昧。在历史的范畴中,我们无法割裂地以当代民族国家的国界和区域来理解作为整体的亚洲。同样,近些年中国知识界对于“何为中国”的讨论,也体现了一种身份上的困惑:传统帝国的遗产与现代国家转型之间的纠缠,既体现着我们对于作为文明单元的亚洲的陌生,还有对于近代历史的复杂心态。为了重新找到亚洲与中国主体性,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叙述来看待历史上的中国以及周边。
葛兆光的《亚洲史的研究方法》就是为我们勾勒出来这样一幅多元交错却又彼此融汇的思想地图。长期致力于“从周边看中国”的葛兆光,尝试用“东部亚洲海域”的观念,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东亚”和“东部欧亚”的概念。建构这个互相纠缠的历史区域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朝贡体系与儒家文化圈,而是文字、图像与宗教、书籍流通形成的交集点。跳脱出熟悉的民族国家与中心/边缘的叙述之外,葛兆光用丰富的域外史料与充满自我反思性的视角重新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上的古今之变。在他的研究中,文明“自我”恰恰是在他者的观照中不断丰富与被诠释的。
在这本讲义中,葛兆光坦言要通过亚洲史的研究“教给博士生视野”,然而无论是对琉球《传信录》和朝鲜《燕行录》的解读,还是他对欧洲东方学以及日本东洋学的引介和对照。我们会发现葛兆光的目光所及不仅在于象牙塔内,更是我们生活与思考的现实世界。历史学家生产出的观点或许不能对现实对症下药,然而在葛兆光先生的思索的延长线上,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作为共同空间的亚洲,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确认区域间的文化与历史认同,东亚文明间的各国能否在共同的遗产之上建构新的文明的空间,想象更多可能?
文/朱天元
编辑/李永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