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古诗词鉴赏】五代诗人冯道《​天道》诗赏析

来源:柳栖士 2023-01-17 08:03:06

【原作】


(相关资料图)

天道

【五代】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译文】

穷困与显贵都有命运的安排,何必要为此叹息呢?

只需要做义举,行善事,不要在意结果或者能带来什么好处。

冬天过去冰雪终会融化,到了春天春草自然会生长。

你要是能细品出此中的道理,也就明白天道的规律了。

【注释】

泮:融解

观:品味

【赏析】

“英雄自然你来当!小人,我来!”(电影《关云长·曹操语》)

这是在读《五代史·冯道传》之后,始终徘徊于脑海的电影台词。自觉用以容作者再合适不过。

冯道,字可道。应是取材于《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一句。

在笔者看来,他是一个习儒悟道的“乱臣贼子”,也是一个身陷漩涡,却能处之泰然的传奇人物。

从后唐到后周,他三入中书,历仕四朝,跨越五代,十度易主。(实为十二次)

赞其如薛居正者,说其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是“以持重镇俗为己任”之垂范;

谤其如欧阳修者,则认其卖主求荣、反复无常,是一个“不知廉耻”的典型。

忠臣也好,奸佞也罢。如仲尼之贤,尚有叔孙武叔之毁,更何况是小小的冯道呢?

但冯道其人,能在这兴亡接踵之余,避难存身,定有其过人之处,他的人生之“道”又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在这首《天道》中,窥知一二。

诗歌的写作背景已无可考证,以议论入诗,语言浅近质朴,明白如话,却含蕴颇深。

作者说,人生中的穷困或是显达皆由上天注定,不必满身怨悱牢骚、郁郁寡欢。那应该怎样做呢?颔联便给予了回答:只要(自己)行端履正,所作所为于国有益,与民有利,个人的得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颈联又做了一个极其形象的类比,正如这冬去春来、冰消花开,乾坤轮转,万物更新,天道有常,自有必然。

寥寥数语就将抽象的自然之道、人生准则表达得清新形象,既有着儒家循礼守节的风度,也不乏道家的不争无为的心境——这或许也是冯道的“不可道”之“道”吧。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也就此成了人们安本分、守本心、以不变应万变的至理名言。

事实上,作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冯道出身耕读,品性淳厚,少有才名,勤奋好学,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身,依然安贫乐道。

初登仕途,为燕王刘守光的参军,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而食,卧则刍藁 (gǎo)一束,其心晏如也”。

哪怕是后来出将入相、位居翰林,适逢饥馑,他也能倾尽所有,开仓济民,甚至帮助老弱,深夜负薪耕田,“不以为德”。

若不是朝堂之上他执笔踟蹰、正言直谏,恐怕大将郭崇韬早已身首异处,哪来的后唐盛景呢……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可立身”,在他的另一首诗《偶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本诗几乎相同的人生态度,冯道的个人品德、为政操守之高尚是毋庸置疑的。

在那个虎狼环伺、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太多如冯道一样的士大夫循规蹈矩,固守着“不求兼济,但求独善”的礼法原则,选择屈就一隅、隐逸山野,用最温和的抗争方式,保持着人格的洁净与独立,断然明哲保身,却也无功于世。

可冯道呢,他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入世,救民水火,以自己的恪尽职守,去弥合战争带给万千百姓的心灵创伤。无可否认,冯道转事多主,称臣胡夷(契丹),于两宋和后世看来,确无气节可言。但后人若以安定盛世之道德追求,去审视一个混世保身都已用尽全力的时,是不是有失公允呢?

他没有忠于君臣大义,却忠于了苍生黎民,和那些宥于礼法、唯唯诺诺的“君子”相较,谁才是真正的小人呢?心存善念,顺势而为,人虽然无奈,可道德却不曾与历史相悖,终会给逝者一个公正的评判。正像冯道在《自叙》中所写:“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作者】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