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热讯:从金属、纤维到玻璃、植物,这是一场精彩的材料艺术之旅
从金属、纤维、土木到塑料、玻璃、植物,从平面、立体到空间装置、互动参与,作品的材料都来自于我们熟悉的、亲切的、可触可感的“日常”之物,经艺术家“物性灵启”的创作后焕发出新的魅力。
(资料图片)
2023年1月7日,“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在北京南池子美术馆举办开幕活动,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展览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展览总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美术》主编张敢,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张晓雪先后致辞。参展艺术家、展览团队、媒体人、藏家及社会各界友人出席了开幕活动,活动由展览执行策展人梁开主持。
该双年展由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收到了来自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件报名作品,其中168件/组作品入选参展,集中呈现了国内外艺术家在材料艺术上的先锋性探索,展览于2022年12月先后在青岛和北京双城启幕。本次在南池子美术馆的特展呈现了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66件/组作品,多元多样的当代材料艺术作品与美术馆传统的园林建筑空间场域碰撞对话,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材料艺术之旅。
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
彭刚在致辞中指出,该展览的发起着眼于当代艺术的发展,以材料的视角和物的维度重新建构和理解当代艺术,既是对当代艺术中过分强调观念的一种反拨,也希望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构建新路径、新理论与新格局。他希望该展览能够为各国艺术家、学者提供持续的交流与研究平台,分享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艺术成果,在材料艺术的探索中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情感与智慧。
展览学术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
马赛在致辞中提出,该展览的发起立足于当代艺术,放眼于全球视野,聚焦于材料视角。他表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具备雄厚的材料艺术基础,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平台,拥有艺术与科学交融的视野与跨学科发展的优势,为该展览的生发提供了历史底蕴、学科基础和国际视野。他希望该双年展在学术层面促进国际当代材料艺术的发展,不断地推出新人、力作,与全球学者、艺术家一道共建当代材料艺术的学术品牌与理论高地,引领新时代艺术的潮流与发展。
展览总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美术》主编张敢致辞
张敢在致辞中着重介绍了南池子美术馆的策展情况,与南池子美术馆中式庭院、木质构造、园林小景、窗格瓦瓴、移步换景等建筑特色相呼应,本次展览突出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对话与互动,希望在学术性之外,展现着“唯物思维”的另一面:温暖的、亲近的、疗愈的,能够让社会大众感受到材料艺术的魅力。他认为,“启物”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通过“物”的回归,启动总体性的回归,也是对艺术本体的回归。艺术家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创作中开启了一个生存的、体验的世界,并把我们卷入其中,进入一种“神与物游”之境。
艺术家代表张晓雪致辞
张晓雪作为艺术家代表发言,她认为虽然这个展览以材料的不同形态为主要呈现方式,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思维。通过物质材料对艺术家感官体验和思维的承载,形成了艺术家主体思维与感官之间全息呼应并形成痕迹。尤其在这个虚拟的、严重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材料的非同质性的或是去同质化的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是引发思维的重要源泉。她认为展览题目“唯物思维”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很准确,也很有意义,并代表参展艺术家对组委会在世纪疫情挑战下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来自美国、英国、韩国、巴基斯坦、阿根廷、秘鲁、拉脱维亚、芬兰、丹麦等20余个国家的参展艺术家专程发来了开幕贺辞。巴基斯坦参展艺术家玛苏玛·哈莱(Masuma Halai)在致辞中表示,“唯物思维(Material Thinking)”是一个绝妙的主题和视角,因为它通过重新校准在地性的材料艺术实验,无缝链接艺术与工艺之间的间隙。刚果(金)青年参展艺术家坎·萨鲁穆·卡霍亚(Khen Salumu Kahoya)表示很荣幸成为这个伟大展览的一部分,该展览对他的职业生涯发展意义重大。厄瓜多尔参展艺术家弗雷迪·科洛(Freddy Coello)认为该展览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策展团队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漫步于南池子美术馆,从一进门五彩斑斓的观众参与的“连线”作品《身份挂毯》,讲述着疫情时代人与人的关切与连接;到序言厅从木梁顶悬垂而下的“编织森林”《空间解剖学》,映射着窗棂外水池与树木的粼粼光影;再到步入门厅充满时空穿越感的“永线”装置,迎来一道深红月亮门与《凳之根》构成的中式风景……每一件作品都在与空间、与环境的对话中产生了别样的风采与意趣,在移步换景之中,让观者感受到展之匠心、物之魅力。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3月5日。
南都记者 黄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