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九”比冬至更冷,冬至将至,都有哪些重要的节俗和饮食?
文 | 读书君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资料图】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进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也就是说,冬至并不是最冷的一天,真正的寒冷是在“三九”之时。
01 为什么“三九”比冬至更冷?
大家都知道,冬至处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时间大概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12月23日前后,公历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农历的时间则是不固定的,不过一般不会晚于11月,正所谓民间常说“冬至不过十一月”,其农历的时间要不是在11月的上旬,要么是在11月的中旬,亦或者在下旬。而今年的冬至,是在农历11月29日,为下旬。
民间有农谚常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冷死鬼”,今年冬至在月尾,按老祖宗的说法,今年的冬天会比较冷。
具体来说,最冷的阶段是在哪个时间点呢?为什么冬至不是最冷的时候呢?
冬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是最低的一天,得到的太阳辐射也是最少的。这一天,也是北半球全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过后,白昼时间渐渐拉长,黑夜时间逐渐变短,直至下一个轮回。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说的不过如此。
不少人以为,冬至就是寒冬将至,天气到了最冷的时候。正所谓“冬至、冬至”,至即来,到了,就是说严冬到了的意思,然而是不恰当的。
“冬至”也称为“南至”、“长至”、“至节”等,“冬至”的至,这里应该理解为到头了的意思,是指阳光直射点南移或北移到头了的意思。
具体而言,冬至这一天,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将走“回头路”,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此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位于北半球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到的白昼时间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所以,冬至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而是从冬至开始,真正进入到了一个严寒的时节。
按民间的说法,从冬至开始“数九”来计算寒天,正如民谚所言:“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民间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按照数九的计寒方法,“三九四九冰上走”,是最冷的时候,这个时间大概是在冬至后的第18天到第36天,其大概就是在正月的那段时间。
之所以说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候,其实老祖宗的总结是有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每天都在吸收热量,到了晚上的时候,阳气减弱,阴气渐长,就变成了放热。不过,在寒冬来临之前,地面吸收的热量明显要大于释放的热量,所以有“积热”的情况。
到了冬至过后,严寒真正到来,此时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变高了,接受的太阳辐射逐渐变多了,但是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增长过程,其每天散失的热量,依旧要远远大于接受的热量,这就导致了“入不敷出”的情况的发生。
尤其是到了三九、四九之后,随着西伯利亚冷空气的不断南下,积热逐渐散掉,天气就变得更冷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三九比冬至更寒冷的原因。
02冬至的重要节俗和饮食
都说“冬至大如年”,在上古时期,冬至被视为是新年的开始,人们会以将这一天视为是新一年循环的起点。在这一天,需要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主要祭祀的对象包括天神、人鬼等,一如《周礼》所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此祈求平安,驱邪辟邪。
即便是日子过得再贫穷的老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借钱买新衣服穿,准备食物供品,以此祭拜祖先。朝廷上下,全都放假,以庆祝冬至的到来,像过年一样。
唐宋时期,皇帝在这一天还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老百姓要在这一天向先祖祭拜。这一天,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涨,阳气渐渐回升,这是节气轮回的开始,是一个大好的吉日,值得庆祝。可见,古人对冬至是非常重视的。
在古代,冬至有吃混沌的习俗讲究。相传汉代时,北方的匈奴常常入侵边疆,扰得老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两个首领非常凶狠残暴,一个叫浑氏,一个叫屯氏,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人们将肉剁成了肉泥,将其包成角状,取名为“浑”和“屯”的谐音“馄饨”,并将其煮熟而食,以此解恨,祈求战乱能够平息,日子能够过得安稳。
后来,渐渐地,冬至吃馄饨成为了一种习俗。直到如今,馄饨的吃法和做法更加多样了,其味道鲜美,种类繁多,深得大众的喜爱,其中江浙一带的馄饨尤为出名。
此外,冬至还有吃狗肉的习俗,这种吃法也是从汉朝开始传承和延续下来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美味无比,大赞不已!从此,民间也效仿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渐渐地也就形成了习俗。从科学的角度看,冬天需要添补进食,冬至吃狗肉、羊肉等食物,可以滋补身体,抵御寒冬,可见老祖宗的智慧。
另外,冬至吃饺子也是重要的习俗。相传,冬至吃饺子也是从汉朝时期开始的,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不管富裕还是贫穷,饺子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习俗饮食。
之所以吃饺子,这背后还有一个比较感人的故事。相传,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而传下来的。
话说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一年在他告老还乡之时,恰好是大雪纷飞的时候。在路上,他看到了许多衣不蔽体,忍冻挨饿的老百姓,被冻得瑟瑟发抖,有些人更是被冻到烂了耳朵,作为救死扶伤的医者,张仲景看到了之后,心里难过不已。
为了救治老百姓,他叫弟子在当地搭起了帐篷,并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开出了药方,让手下的人采购羊肉、辣椒等驱寒补阳的药材放到大锅里熬煮,然后再将煮熟的肉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模样,再放到锅里煮熟,施予老百姓吃,这食物就被叫做“驱寒矫耳汤”。
老百姓吃完了之后,耳朵渐渐愈合了。后来,每到冬至,人们都会模仿制作这道美食,意味着不会冻掉耳朵,并渐渐地将其称为“饺子”。
在南方地区,冬至还有吃米食的传统习俗,比如杭州有吃年糕的传统,四川有吃糍粑的习俗,还有些地区则有吃松糕、冬至糯米团等习俗传统。
03冬至的发展与衰落
在古代,冬至的节日习俗氛围远远大于今天,从周朝开始,到唐朝之后,渐渐发展到高潮,其节日的习俗氛围和活动及礼仪等都愈加完备和丰富。
可以说,在古代,冬至节日就像是全民狂欢的春节,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这一天,街上熙熙攘攘,热闹无比。到了明清之后,冬至节日的影响力逐渐衰弱,直至今日,冬至已经成为了一个农事习俗节日。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