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最新:刘志钧说瓷|战国琉璃釉陶器——盘蛇玲珑球

来源:河南日报 2022-12-08 16:43:15

刘志钧说瓷|战国琉璃釉陶器——盘蛇玲珑球


(资料图)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

质地:陶

时代:战国

泥质灰白陶,球形,中空,下部为矮圈足,球身由八条蛇组成,一蛇的口衔另一蛇尾、身,或头向上扬,圆目,口微张,蛇身盘成圆圈状,形成玲珑球状,蛇头和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足径6.6厘米、高6.4厘米,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藏。

鸿山遗址邱承墩特大型战国贵族墓共出土4件,均位于墓室东部。其质地为泥质灰白陶,总体呈球形,中间镂空,下部为矮圈足,圈足内侧有单向凹槽。整个球身由盘曲的八条蛇互相交叉缠绕组成,有的蛇用口紧紧衔住另一条蛇的尾或身体,有的蛇则上扬着蛇头,紧睁着圆目,口微微张开,蛇身盘成圆圈状,生动形象。蛇头和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

盘蛇玲珑球未见于文献记载,在考古发掘中也为首次发现。其特有的造型、红白蓝三色的制陶工艺、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使其成为中国古代陶器的珍品,为研究中国釉陶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琉璃起源、越国贵族丧葬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至于其用途,有学者根据玲珑球的器形、置放位置和出土墓葬的等级,推测其可能为王权或神权的象征。但其究竟有何功用,则还是个谜。

中国的琉璃历史源远流长,“琉璃”是古代玻璃的一种称呼,最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开始掌握了琉璃制造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琉璃珠。战国时期,琉璃珠是王宫贵族权利象征。河南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剑上镶嵌三块蓝色琉璃,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镶有两块蓝色琉璃,王者之剑的琉璃装饰足以说明琉璃在当时的尊贵性。

中国琉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琉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古代中国人终于掌握了琉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琉璃多以珠、管状装饰品存世,而施于陶胎之上作为点缀,却极为罕见。白胎、红彩和蓝色琉璃釉,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显示出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彩釉陶制作技术,比唐三彩足足早了一千余年。

琉璃的传说

相传是公元前493年越国的范蠡铸剑时所发现,被越王命名为“蠡”。其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同年因为战事,西施前往吴国和亲,西施不得不舍情取义,临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泪水在其中流动,被后人称之为“流蠡”(琉璃)。从此人间再无悲离。(文:刘志钧 图片: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