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临近过年时,乡愁是永远隔不断的执念,无论是否“非必要”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一“归”,有的人用了一年,有的人用了一生。
(相关资料图)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还有不到两个月就要过年了。
我们对这种传统节日一般来说都非常注重,比如我,还有我身边一些朋友已经开始筹备过年回家的事情。
由此引发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想法。
汉字让祖先传承千年后变得魅力四射又光芒万丈,对于过年回家,除了“喜气洋洋”等俗语外,还有“近乡情怯”,一个“怯”字,透出了多少游子归乡前的忐忑。
以前这个“怯”中有“亲戚三大问”等必杀技在等着大家,后来一场疫情降临,“怯”中就又多了一个“非必要不返乡”。
今天我发现“非必要不返乡”尤为扎眼,可能只是因为团圆之期渐渐临近了吧。
网传昆明某地依然要求游子们“非必要不返乡”,湖南某地却说“回来吧,在外面待那么久了,欢迎回家”……巧了,这两件事都被挂在了#久违了欢迎回家过年#的话题下面。
临近岁末,各地防疫管控措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逐渐放开,有些地方取消了之前的严苛举措,有些地方还在坚持先前的防疫要求。
我同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和沿海地区、农业地区和商业地区、落后地区和开明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这个开放交替的当口,对过年回家的防疫举措总是不同。
这里绝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但多少总能说明一些问题。
就拿云南来说,有位昆明的朋友跟我讲过云南人都是“家乡宝”,在外面生活工作的云南人很少,而真正人力输出大省通常都是农业占比较重的地区。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丢人的。我们国家毕竟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只是这些年生活在大城市里,耳闻目睹了类似“共享经济”、“区块链”和“元宇宙”的事情,我有时也恍惚以为大家都是“城里人”。
实际不然,在大城市里奋力打拼的都是“乡下人”,或者温和地说都是“外地人”。
有血有肉有梦想,无畏无惧无未来。
毕竟“未来”是未知的,需要靠大家一起构建起来,这份“未来”中就包含了“乡愁”,临近年节总有人近乡情“怯”,也有人锦衣夜行。
但无论是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挥不去,割不断,融入血脉的家国执念。
以前见一首诗上说:
“长大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当年读这首诗时总以为是海峡对岸的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殷切期盼,如今再读,竟发现可以用一些词来“平替”,比如“某地健康码”。
在疫情最狂虐人们心中乡愁的那两年里,我见到很多人早早地下载了家乡的“返乡资格证明”软件,在冬夜中顶着寒风排几个小时的队做核酸,兴冲冲地拿着核酸阴性证明,或拎或提着大小不一的行李融入奔涌的人群中,然后随着人群四散而去。
行李中有带给家人在城市中拼搏的纪念,人群中有天南海北积攒许久的思念。
可回了家之后,有人依然忐忑,因为回家的同胞中有人“咩咩”了,那期盼已久想象中的热切笑脸就变成了横眉冷对,有人为此寒了心,有人在家丢了“脸”。
于是——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小小的健康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听说“脸面”和“乡愁”一直都很配。
毕竟在一些人的眼中,“有没有钱”被近乎平替成了“有没有阳”,这就是“脸面”。可游子们哪里知道呢?他们心中永远都只有“乡愁”。
哪怕每次临近过年前,还是有人对他们说“非必要不返乡”。
不过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顾着“脸面”,依然有人会告诉他们:
“其实吧,如今放开了,我们也真的盼着你们回来。你们当中有的人一年没回家了,有的人三年没回家了,阳不阳的另说,我们希望过年时大家能团圆坐一桌,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讲究的就是回家过年。”
对啊,只有根红苗正的中国人才这样重视“回家过年”,不会畏惧亲戚的“三大问”,也不会被“你走你光荣,你为一方保平安,你回你丢脸,你让家乡遭了险”吓到。
所以我希望大家,包括我认识的、不认识的游子们今年过年都能顺利回家,也希望所有人的家乡都能用最殷切的热情欢迎他们回家。
因为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一“归”,有的人用了一年,有的人用了三年。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