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播:年过60老施工员陶家发虐心“打工” 努力打拼的样子令人破防
图文/車夫 今年已经60岁的陶家发,既是我的工友,也是我的室友;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既是我每天的战友,也是我每晚的聊友。虽然工友们都称呼他“老陶”,但相处近四个月以来,我始终尊称着他“陶工”。这不仅是因为他年长我十多岁,更多的还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工作极其认真,生活极其规律,说话极其幽默,凡事看得通透但从不道破,凡事注意健康但从不奢侈,心态乐观,宁愿难为自己也不会为难他人,非常善解人意的老人。
2022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和陶工在杭州某建设工地项目部相识成为工友,并成为同住一间宿舍的室友。身为项目部施工员的陶工,一身干净板正的T恤西裤,衣着讲究,讲话儒雅,举止稳重,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和蔼可亲,笑容满面,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因为我自身跨行业进入建筑领域求知心切的缘故,自然而然地对这位老人产生了强烈地敬慕之心和亲近感。
陶工有着数十年建筑领域的丰富从业经验,从看图纸到制定施工计划,从施工组织安排到现场班组管理,事事处处体现出经验的老道和技术的娴熟。特别是在与施工班组工人沟通交流过程中,总是态度谦虚,言语和蔼,认识他近四个月来,从未看到他与谁红过脸,吵过嘴。
【资料图】
■图为陶工在施工现场与钢筋工江师傅亲切沟通工作。
因年龄等诸多原因,陶工身体不是太好,不仅每天都在吃药,而且每天睡前和起床后,都需要用自带的仪器设备测量血压,并详细记录,对当天的数值与前一天的记录数据做比对。但是,随着工程工作面的陆续铺开,加之受施工班组人员不够及工程本身复杂性、特殊性等诸多原因影响,陶工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他也因此成为既是组织安排和管理现场施工的“施工员”,又是负责测量标高和勘测查故除障的“施工员”,既是施工计划制定者,又是施工任务实施者。为此,施工现场,我们总能在存着积水的基坑里、雨土泥泞的工地土路上,看到穿着雨靴,两脚泥一身土的陶工忙碌工作的身影。
陶工会骑电动车,但因为一次“事故”的阴影使然,来项目部后他从不骑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括每天中午回项目部吃饭,他全靠走路往返项目部与工地之间。陶工走路很有特点,以至于久而久之,坐在项目部里,单听走路的声响,我们都能准确判断出是不是他回项目部来了。或许处久生情的缘故,现在每天听到陶工的脚步声已经成为一种亲切,偶尔听不到陶工的独特脚步声则成为一种情感上的或缺。
老陶工作非常认真也非常尽职尽责,是一个典型的“站起会讲、坐下来会写、蹲下来会干”懂专业、懂技术,有着丰富实操经验的建筑领域专业型人才。但他始终没有一点架子,也从不摆架子。在施工现场哪里人手不够,他都会主动搭把手;哪里有活,他都会主动出把力。但因为性格原因以及其他诸多原因,工作过程中,陶工遭遇不配合被为难的现象也屡有发生。每每此时,他总是任劳任怨,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都是黄泉预约客,何必为难每一天?出门在外打工,都不容易。只要能过得去,就没必要伤和气。凡事自己想开点,就会少很多苦恼和烦恼。”陶工总这样说。
■图为陶工在施工现场与挖机员陈师傅沟通,指挥挖机作业。
■图为陶工在施工现场亲自动手整理基坑临边围挡上的滤网。
■图为陶工在工程项目部认真制定施工计划。
■图为陶工在施工班组工作现场,指导钢筋工工人按图纸要求作业。
■图为陶工在项目部监理例会上汇报工作。
■图为陶工在施工现场基坑内通操作仪器设备进行测量标高。
“秒睡”,是陶工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也是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神奇的一个人。陶工真的是“挨着床就能睡,一到点就能醒”。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陶工的个生活奇迹规律。譬如陶工午饭后午休、晚饭后散步的习惯,可以说是雷打不动,一次不少,一趟不落。这一点,一直令我这个自以为自律力、自制力已经接近病态“强迫症”的人惊叹折服,自愧不如。
陶工的节俭在项目部是众所周知的。虽然他已是坐享儿女孝敬奉养的年龄,虽然他的家庭也并不是非得需要他靠工作收入支撑,但他却自进入项目部至今都节衣缩食,勤俭节约,无论穿衣吃饭从不奢侈开支。陶工坦言:“出门在外,有张木床能睡觉,有口热饭能饱腹,这就足够,还图什么呢?人呐,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学会知足,出门打工讨生活,都是出来想办法挣钱的,不是出来想办法花钱的。如果不是老婆的手术需要一大笔钱,咱这年龄真犯不着跑这么远这样干!不过说实话,在这里条件虽然很艰苦,但这一次的工作经历,的确很刺激,很开眼,很无奈”。
陶工还是一个说话非常幽默的人!“自己屁股上都还流着血,还去给别人治痔疮”、“你要再这么拼命工作,老板就真的生气了,要过来锁门了”、... ...宿舍里因为有了陶工的存在,工地上因为有了陶工的出现,我们的谈资和笑料总是不断,我们的快乐和笑声总是更新。每每日落月升,夜深人静,洗去一天的疲惫,躺在宿舍床上,和陶工侃聊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陶工总能语出惊人,让我们笑声不断。
陶工虽然乐观但也有憋屈的时候,虽然看得通透但也有发牢骚的时候。和他相处近四个月来,他对我更多的是感染,是快乐,是陪伴,是启迪和思考:我如果到了陶工的这个年龄?会不会、愿不愿、能不能做到他做到的这些?还有没有他这样的笑容?有没有他这样的乐观?
夕阳西下,余晖漫天,陶工结束一天的工作,数月如一日地从工地步行回到项目部。
——这就是我所认识、所了解的陶工!这就是在杭州这座城市,在我“疫”常艰难情况下跨行业渡劫的工程项目部工地、集中箱宿舍与我朝夕相处,陪伴我近四个月,带给我太多思考的可敬可亲的老人——陶工!
一座吊塔高耸入云,一轮夕阳余晖映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都选择离开这座城市。到那时,纵然这座城市不会记住我们,但我一定坚信,我们都会永远铭记我们在这座城市奋斗的足迹,为这座城市发展繁荣所奉献的才智,所挥洒的汗水,以及我们在这座城市里遇见的每一个人,经历体味的每一种人生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所以,感恩遇见!感谢陶工!祝福陶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