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聚看点】林语堂一针见血,剖析苏轼诗词的注解者的小九九

来源:凡人摸史 2022-10-18 21:56:00

苏轼《屈原塔》写到: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资料图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本诗写的故事我们从小就熟悉,哪怕我生活的地方并无大江大河,没有划龙舟的习惯,但端午节也少不得要吃棕子的。

(屈原剧照)

所以,今日就不讲朋友们耳熟能详的事,只来说说,今天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时,让我心有戚戚的一段话。

他说:

评注家的努力只限于寻出某些生僻词语的出处,得到机会以博学自炫。结果,做诗集评注的人并不以阐述判断诗的含义为要务,而以指出某些词语之出处为已足。

数日之前,同是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苏轼诗集合注》,在“江上看山”一诗页边空白处,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写了句话:

论证别人凡字、句皆有出处,实际是炫耀自己博学。

正因早就有此想法,是故,今天看到林语堂所言,瞬间就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而且,更有趣的是,他说的还是生僻字词,实际上,哪怕极为常见的、根本不必浪费笔墨解释的,他们也要挖出它的源头来。

就以《屈原塔》而论,壮士一词,极为常见,任谁都懂吧?然却有注解:

榴案:战国策: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又如“沦灭”,榴案:后汉书马融传:沦灭潭渊。

我是确实不知道沦灭的意思,想要有个解释,他偏偏又给你个出处,结果是不懂乘以二,更加不懂了呀。

这不就正是林语堂所言,他们不以阐述诗的含义为要务吗?

用现在的话来说,要多讲“人话”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