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瑛与《大公报》
【资料图】
曹世瑛(1911—2010),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幼时的他曾涉猎古文诗词并启蒙于书画。1928年,从河北省立第一中学(今天津铃铛阁中学)毕业的曹世瑛经过考试,被天津《大公报》馆录取为练习生,从此步入新闻界工作。
进入天津《大公报》馆后的曹世瑛,首先接触的工作是编译电码和采访社会新闻,撰写新闻报道。在报馆工作期间,他刻苦学习业务,逐步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每天夜以继日工作直到后半夜。由于工作认真努力,曹世瑛于1930年带职考入南开中学高中,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次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国东北,出于爱国热情,曹世瑛投入了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执行委员,负责宣传工作。1933年,他被校方通知退学。回到报馆继续工作,担任《大公报》副刊《小公园》的主编和《本市副刊》以及体育新闻、本市新闻的记者和编辑。同年,经报馆同人吴砚农介绍,曹世瑛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将“左联”成员张香山等进步青年作家的文章在《小公园》上发表,把这些反映当时青年的爱国抗日要求和进步思想公开向社会宣传。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天津,同年8月5日,天津《大公报》停刊。8月25日,曹世瑛奉命报馆调遣远赴上海,筹办上海《大公报》。以后几年中,随着时局动荡和报馆几度变迁,他先后任上海、香港、桂林、重庆各地版的记者、编辑。1945年8月下旬,曹世瑛回阔别八年的天津,立即投入到采访活动中去,同年10月6日和9日,他先后参加了天津、北平两地的日军投降仪式的采访。1945年12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复刊后,曹世瑛任外勤课主任兼编辑本市新闻。在此期间,他曾为报馆找回遗失报纸立下汗马之劳。抗战期间,有一套《大公报》自1902年6月17日建馆至1937年8月4日的整套天津版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投降后,曹世瑛接受了报馆交给他寻找这套报纸的任务,经多方调查,这套报纸被国民党四个机关查封在原日租界后花园的“日本居留民团图书馆”内。曹世瑛凭着记者的机敏,利用图书馆意外开封的机会,他以采访为由进入图书馆,终于在一个地窖里找到这套落满灰尘的报纸。现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有一套完整的《大公报》档案版,其中就有曹世瑛找回的跨度达三十五年的报纸。
1949年初,天津解放后,《大公报》一度更名为《进步日报》,至1953年又恢复原名。在此期间,曹世瑛先后担任摄影部主任、社长室秘书等职。1956年随报社迁北京后,曹世瑛又担任国际组、财经组专业编辑。曹世瑛从业报界工作以来,涉及全面新闻事业,并转战各地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大公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天津新闻界十二大报人之一。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