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文:天津优先绿色发展, 为城市强热岛效应“降温”
(资料图)
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今年夏季,津城高温日数处于200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但城市热岛面积并未随高温事件而扩大,且强热岛面积较2015年缩小75%以上。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天津绿色发展助推了夏季城市强热岛效应的缓解。
气象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夏季全市平均气温为26.4℃,较常年偏高0.4℃,季内各月气温均偏高,季极端最高气温为40.7℃,平均日照时数678.8小时,较常年偏多61.1小时。2016年以来,本市夏季日最高气温≥35℃日数呈显著上升态势,2022年夏季全市高温(≥35℃)日数为13天,比常年同期多5天,列200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天津数据与应用中心通过多源卫星数据监测显示,本市城市热岛面积从2001年以来呈缓慢增加趋势,2015年达到最大,为2210平方公里,强热岛面积为790平方公里。但从2016年开始,热岛面积明显下降并基本趋于稳定。截至2022年夏季,全市城市热岛面积减少到1830平方公里,强热岛面积为187平方公里,强热岛面积较2015年缩小75%以上。
市气象局专家介绍,城市热岛是指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2016年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天津市夏季极端高温天气显著增加,有利于热岛发生和强度增强。但热岛面积监测结果显示,本市城市热岛面积并未进一步增加,结合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本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策略降低了夏季高温对城市热岛的贡献,热岛效应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效果显现,有利于切断津滨双城热岛连片效应。从天津城市热岛空间变化趋势来看,2001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热岛区域从中心城区迅速向外辐射扩张,热岛带状面积显著增加,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在2015年有连接成片趋势,出现自西向东的链状强热岛区。2016年以后,本市大力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同时推进生态优先的绿色城市发展策略,实施“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东丽、津南和西青等地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有效切断津滨双城间城市热岛效应的连片加重趋势。
城市蓝脉绿网建设产生绿岛效应,中心城区热岛强度有效降低。根据对近20年来天津逐年城市绿地面积卫星监测情况分析,2016年以来本市推进“留白增绿”,加强城市绿地、郊野公园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功能区建设,有针对性地减少小型绿地斑块(面积小于10公顷)、增加中型以上绿地斑块(面积大于10公顷)比例,提高了平均绿地斑块大小,带来了生态冷源,产生了绿岛效应,城市热岛斑块密度显著降低,强热岛斑块破碎程度大幅提升(2015年为0.15,2022年为0.55),使得热岛效应开始减缓,且强热岛面积较2015年缩小75%以上。
城市植被总体生态质量显著提升,有效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发展。从天津市夏季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监测情况看,2015年前天津植被状况受年度降雨量影响,阶段性变化比较明显,2016年后在绿色发展策略下,随着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和绿化面积的增加,本市夏季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逐步增长趋势,2022年本市夏季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列2000年以来同期最高,实现2020年以来的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三连增,已实现自2000年以来的夏季植被生态质量翻倍。美丽天津建设的气候效应突显,在津滨双城加速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下有效遏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发展。
海河传媒中心出品
今晚报记者 黄建高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