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速讯丨得伐日太太的“新仇旧恨”

来源:今晚报 2022-09-28 07:54:25


(相关资料图)

怨恨是一种“强烈的不满和仇恨”,“它所具有的敌意是隐忍未发、不受自我行为控制的愤懑”。

通过阅读那些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可知,民意并不是可以被忽略不计,怨恨并不是永远可以消弭于无形。如果民意没有宣泄的渠道,没有表达的途径,蓄积的怨恨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而且就像物理定律所揭示的那样,压制的力量越大,蓄积的时间越长,怨恨的强度就越大。一旦有机会以报复行动的完成来满足怨恨感,怨恨者就从他所反对的对象阶层里任意挑选牺牲品。

在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双城记》中,有一个由蓄积怨恨到爆发仇恨到毁灭自己的典型,这就是得伐日(也译为得伐石)太太。得伐日太太可谓苦大仇深:父亲、哥哥、姐姐、姐夫和还在腹中的外甥都被埃佛瑞蒙德侯爵兄弟害死。尤其令人发指的是,侯爵兄弟强暴泰雷兹·得伐日的姐姐,致使其精神错乱;尽管请来曼内特医生治疗,这位绝色佳人最后还是在哀号中死去。曼内特医生也因为举报侯爵兄弟的暴行而被侯爵投入巴士底狱,被关押十几年后,释放出来时精神失常。年幼的泰雷兹·得伐日躲在海边的一个渔民家才得以长大,后来嫁给曼内特医生的仆人得伐日,成为得伐日太太,经营一家小酒馆。在巴黎安托万区的一家酒馆,得伐日太太观察着这里的一切——骄奢淫逸的贵族的马车飞速驶过,碾死穷人的孩子,贵族傲慢的用钱摆平;穷苦的“雅克”们对贵族和国王的统治越来越充满仇恨;路易十六的密探鬼头鬼脑地在这里打探……这就是18世纪80年代的法国、怨恨无限发酵的法国——得伐日太太在新仇旧恨的刺激下,她的毕生理想就是在革命到来时为死去的亲人报仇。

当历史性的1789年7月14日到来的时候,得伐日先生和得伐日太太成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先锋。得伐日太太郁积已久的怨恨终于可以尽情爆发出来了。然而侯爵一家却全都死去,得伐日太太的怨恨一下子失去了宣泄的对象。后来把侯爵的管家抓住,准备把多行善事、并无罪责的管家当替罪羊带到巴黎送上断头台。管家向在伦敦的侯爵侄子达尔内求救。达尔内多年前就放弃了继承权。历经千辛万苦后,达尔内和曼内特医生的天使一样的女儿露西小姐过着幸福的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达尔内在接到管家的求救信后,义无反顾地回到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动荡不安的法国,准备为管家辩白。他刚一回到法国就被捕了。后来曼内特医生以自己曾在巴士底狱坐牢的经历为达尔内辩护,达尔内才被释放。然而,被仇恨扭曲心灵的得伐日太太必欲报仇雪恨,再次把达尔内弄到牢里,而且还要斩草除根——把达尔内的岳父曼内特、达尔内的妻子露西、达尔内的女儿全部送上断头台。只是得伐日太太碰上了露西的女仆普洛丝小姐,二人大打出手,得伐日太太因手枪走火而毙命,她的斩草除根才没有成为现实。最后,达尔内一家终于逃出法国,回到英国。

怨恨有着如此巨大的力量:所谓“布衣之怒”,并不是被达官贵人所蔑视的“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而是可以推翻强大的波旁王朝的有生力量。在波旁王朝肆意践踏“无代表不纳税”的传统的情况下,在中止三级会议达175年之久的情况下,在民智渐开而王公贵族更加肆无忌惮的情况下,这股力量不断积聚、不断发酵、不断壮大,最终和贵族阶层、神职人员中的进步开明力量相结合,终于将骄横狂妄的暴政推翻。

然而,怨恨毕竟不是一种应该永远积聚的情绪,更不应该从一种情感演变为伦理价值和政治行为。疏解和释放应该成为怨恨的有效转移方式。得伐日太太以自己的毁灭,为无限膨胀的怨恨付出了代价。而这样的悲剧,在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中,则有着另一番呈现。

关键词: 法国大革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