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良渚”展览在广州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

来源:羊城晚报 2022-01-29 16:55:04

1月26日,“发现良渚”展览在广州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展出296件(套)精美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1件(套)。展览将持续展至5月20日。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300年,以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为核心,分布于以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面积达3.6万余方公里的广袤区域。因该文化首先发现于良渚,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将之命名为“良渚文化”。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良渚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琮、璧、璜、圭、璋、琥”六种玉器,即所谓的“六瑞”,是商周以后玉礼系统的象征,前三个在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

“发现良渚”文物特展还汇集了来自良渚与岭南的精品文物,凸显史前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面貌。

精品文物

一、玉琮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形制为外方内圆的柱形,上下穿通。玉琮作为专用的祭天礼器,随着其制作越来越规范化、体形越来越高大,对琮的使用也趋于垄断。只有一人拥有对天说话、与天交流的权力,这种权力集中到一人为标志的政权转折,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神徽是良渚玉器图案的母题,也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祇,它以玉琮为主要载体,以各种形态在玉器上被大量表现。

良渚文化的辐射影响至于岭南,岭南地区的多处史前遗址发现了与良渚文化器物相似乃至几乎一致的文物,其中以石峡遗址最多。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环、玉锥形器、石锛和陶贯耳壶等具有明显的良渚特征。

二、玉璧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常见的器物之一,时间上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商周、秦汉直至明清;地域上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至东北的红山文化,南至岭南的石峡文化,均有发现。

玉璧作为古代用来祭天、陪葬的礼器以及财富的象征,被古人认为具有祥瑞的寓意。玉璧是良渚玉礼器系统中的大型器物。推测玉璧在良渚文化中应是作为“以玉事神”意义上的一种祭品,大多通体素面。

南越文王墓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出土于墓主棺室棺椁头箱内的D54玉璧被定为2022年冬奥会奖牌的装饰纹样视觉来源。“发现良渚”展出的琮、璧等良渚玉器与以玉璧为代表的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交相辉映,既反映出玉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展现了礼制的起源演变。

三、玉钺

钺由斧演变而来,象征权力与威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是由钺演变而来的象形字。钺是良渚先民的武器,在贵族手中则象征着军权。玉钺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同时也象征王权,当玉钺上刻有神徽和鸟纹,王权便被赋予了神的意志。这种君权神授的理念自其产生之后,便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一柄豪华型玉钺,由钺身、瑁、镦、柲和作为缨的小琮组成,柲身髹漆,并镶嵌有玉粒,极其华丽。

四、玉冠状器

冠状器造型取自于良渚神人兽面纹的介字形冠帽,呈形体扁薄的倒梯形,上端中间往往有凸起的尖,底部有卯销孔与象牙质或木质梳齿相接,插于发上。从冠状器的随葬情况看,拥有这种头饰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墓主人头戴冠状器,把自己当作神的化身或代言人,这是良渚文化神权统治的一种表现。

冠状器的顶部分为顶、半圆形顶和介字形顶三种形态。

五、玉三叉形器

三叉形器边缘轮廓一般为圆弧形,上有三个分叉,中叉上方往往再配装玉管,使得中叉的长度大大延伸。通过底端的卯孔与簪体套接,与冠状器镶插在梳体一样,均作为墓主束发后的插件。这件三叉形器黄褐色,正面略弧凸,背面切割为上下两部分凸块,上部分至叉部,下部分仅留有与中叉垂直的长方形凸块。左、右两叉为双面钻孔,中叉上下均相向的单面钻孔。中叉孔与其下孔可以垂直贯通。出土时中叉上有一长玉管。

六、玉璜

《说文》:“璜,半璧也。”在崧泽文化中,已出现了两端刻有兽首的璜。良渚文化上接崧泽,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璜。良渚的玉璜以半璧形为主,少数雕琢神人兽面纹,并与玉管组合成璜管串。这些随葬于头部的璜管串,往往与女墓主相伴,具有鲜明的别特征。良渚文化中期之后,随着男威权地位的确立,璜渐渐退出了舞台。在良渚时期,玉璜带有明确的别标识意义。及至汉代,玉璜的佩戴不再与别紧密联系,纹饰则更加精致繁复,并可与玉璧、珠饰等多种饰件组成组玉佩。

七、玉鱼

良渚古城周边河网密布,有大面积湿地,为良渚先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如鱼、螺蛳等。这件玉鱼出土于墓主上身右侧。长条形,横截面呈椭圆形。头部切磨显得微凸起,刻划眼部,拱背收腹,鱼鳍分叉,刻有斜向细线。鱼腹对钻有两个系挂小孔,臂穿的环镯,以及串系的管珠、缝缀的牌饰,还有鸟、龟、鱼、蝉等动物造型的玉器,共同组成了王族的装饰。

在中国古代,鱼的含义非常丰富:因为鱼旺盛的生殖能力,被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古人用“鲤鱼”代指书信,如《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唐高祖时为避李虎名讳,将虎符改为银菟符,又改为鱼符。高宗咸亨三年,规定京官五品以上赐鱼袋、佩银饰,使鱼袋成为重要的身份等级标志。

八、黑陶片

良渚先民的制陶业发达,陶器是他们最常使用的器物。黑陶,又称“黑皮陶”,是良渚的代表器物之一,普遍使用轮制法,造型规整。大多数黑陶的胎体是灰陶,仅表面为黑色。制作方式是在窑中的陶器即将烧成时,不但封窑,还塞入浸水的湿柴,使之在窑内闷烧冒,让黑渗入陶器的表面。这类陶器表面的微孔因为黑渗填,所以不容易渗水。

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包括抽象符号和象形符号。这说明良渚先民希望借助这些符号表达某些信息,或可视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文字”。

这片黑陶刻纹残片很小,但纹饰单元完整,为交叉鸟首蛇身纹。这类单独且略带写实的纹样,在良渚刻纹陶器中相对少见。(记者黄宙辉通讯员胡田甜)

关键词: 发现良渚 南越王博物院 王墓展区 精美文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