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岁的70后,命运的剧本,就在小时候的课文里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人,对于读书,应该有很深的印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十几里地,背米带菜到学校,汗流浃背也不觉得有多苦。
拿起书,摇头晃脑,感悟句子的优美,词语的境界。
到了四五十岁,忽而回头,发现小时候的课文里,都是命运的剧本。
正如作家海明威说的:“好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比真实事件还真实。”
01
养儿才知《背影》。
朱自清回了一趟老家,和家人一起处理了祖母的丧事。
接着,父亲送他去搭车,继续外出。
在等车的过程中,父亲反复交代,要如何如何。又穿过月台、铁道,去买橘子。
父亲的样子很笨拙,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文章还透露,朱自清的父亲有些穷,为了办理丧事,都借了一笔钱。
在子女面前,父母都是“无所不能”的。把所有的苦,都放在自己的身上,养成了苦而不言的习惯。
而子女呢?不仅难懂得父母,还觉得父母没有什么本事。在子女上大学开始,和父母渐行渐远,留下来的,只有彼此的背影。
所谓父母和子女一场,不过是聚聚散散之中,到底是走散了。父母一次次目送子女离开家庭;子女一次次看到父母挥手告别的影子。
终究有一天,背影也变成记忆,太多的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02
赚钱才知《骆驼祥子》。
老舍笔下的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靠拉车过日子。
虽然日子很苦,但是他内心很阳光,期待有一辆自己的车。
省吃俭用三年,眼看可以买车了,却遭遇了兵荒马乱,钱没有了,买车是不可能的。
结婚后,又遭遇了家庭变故。不管祥子多努力,也无力回天。
终于,他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70后的我们,不也是祥子?高中或者初中毕业,就背井离乡,来到城里打工。
每个月几百块钱,我们都很满足,比在老家种地强太多了。
省下钱,寄回家,或者存起来;结婚之后,就更省钱了。谁都希望,在城里一套房子,就像祥子希望有一辆车一样。
当我们四五十岁的时候,再看命运。有人在城里买房定居了,有人仍旧兜兜转转,过着漂泊的生活。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现实总能把理想磨灭。
问一问,你是哪一天开始厌烦工作的?或者说,你是哪一天发现工作不好找了。
也有人担忧,五十岁之后,没有了工作,也没有房子和存款,余生如何过。
不管怎样,只能打起精神,继续拼一把,到六十岁退休了,再说吧。
03
社交才知《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很迂腐的人,满口之乎者也,还被人嘲笑。
走到哪里,他都显得格格不入。正如文章描述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很多人解读,孔乙己就是读书人的形象。放不下面子,不愿意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因此一直穷困。
再深层次解读,才发现,人们之所以嘲讽孔乙己,是因为“不懂孔乙己的心酸”——他读书,就是要考取功名,然后有好的工作。但是他命运不顺,读书多了,还迷路了。
若是有人帮孔乙己一把,情况就会大有改变,但是帮他的人很少。可能只有掌柜可怜他,让他赊欠了一顿酒钱。
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一个真心朋友都没有的?什么时候开始不合群的?你在群里、参加应酬,却感觉到了孤独。
人与人打交道,常常是:“恨人有,笑人无,嫌你穷,怕你富。”
经历了人情的冷,你终究会“什么都靠自己”,脱下或者不脱下长衫,都没有关系。
04
变老才知《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为官多年,然后告老还乡了。他走了几千里,却发现家乡物是人为,孩子们都不认得他,门口的狗也冲他叫。
心心念念的故乡,居然把自己当成了“客人”。
70后的你,还打算回乡养老吗?当你的父母过世了,回乡住几天,就会有答案了吧。
太多的人,故乡是回不去了。不管异乡有多难,依旧要坚持待着。
你我的故乡太偏远,工作不好找,农活又不会干。
故乡的山水还在,马路也变成了水泥路,但是孩童时的画面,找不到了。连玩伴也难见一面。
05
低谷才知《陋室铭》。
《陋室铭》的境界很高,让人有一种傲气。
了解作者刘禹锡的人生之后,也许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好是被贬之后,当地的官员瞧不起他,让他搬家多次,住进了狭小的斗室。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他的真实情况。因为他被边缘化了。
“落坡凤凰不如鸡”,命运就如此现实。你跌落一次,就感悟到了。
年纪大了,该退二线了;创业失败了,负债累累了;弄丢了位置......但凡种种,都会让你感触到人情从热到冷的过程。
你终究要适应,一个人走路,孤芳自赏。在孤独中,慢慢熬出去。
06
杨绛说过:“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把小时候的课文捋一捋,命运的酸甜苦辣,都在里面。
对照书里的人,多数都是自己。
小时候读书,朗朗上口。
中年后读书,句句戳心。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