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松烟与东坡制墨

来源:北京日报 2023-10-16 15:21:48

我在老墨的墨板上见过“海南松烟”的字样,由此望文生义,以为海南松林密布,老松不计其数。拥有充足的原料,海南的松烟墨肯定又多又好,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相关资料图)

后来我通过阅读得知,海南松烟这个典故能流传下来,完全是因为苏东坡。仔细想想,确实挺有道理:当年,海南岛偏处天南,文风不盛,就算松树再多,也不会有特别讲究的制墨人去那里烧烟制墨,更不会把松树砍掉,运到制墨业兴盛的地方,毕竟代价高昂,没这个必要。

苏东坡在海南制墨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苏东坡中年以后连遭贬谪,年过六旬被贬到海南的儋州,见的人都是少数民族,住的地方都是烟瘴之地,难得有好墨。可苏东坡写诗作文离不开好墨,于是,他在海南制墨,并称东坡墨可与南唐制墨名家李廷珪的墨一较高下。为什么这么好?苏东坡说,这是因为海南的松树多,所以烧得的烟料就多,烟料一多,便可以挑好的烟料来制墨。

金华的墨工潘衡初到儋州时,“起灶作墨,得烟甚丰,而墨不甚精”,苏东坡让他“远突宽笼”,就是窑要造得大,烟道要长、要宽。这样,在一边烧松树枝干的时候,黑烟飘到另一边的时间会增加,大量黑烟沉在中段;这些烟料弃之不用,只用靠近窑顶的既清且轻的烟料。两相比较,得到的烟料数量几乎减半,所制之墨质量精良。

其中质量最好的墨,苏东坡会在墨体上钤盖“海南松煤东坡法墨”。因为宋时的墨锭要先用墨模塑制成长方体、球体等,趁墨尚软,再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墨印钤盖上去,所以苏东坡为此特地做了一方印。当时,多数文人不治印,这方印大概是苏东坡设计好,请铜匠凿出来的。

多说一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印章还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防伪标志”,不仅作家、艺术家要用印,就连老百姓领工资、收挂号信,也要盖上自己的印章。不过现在电脑技术发达了,印章可以复制得一模一样。

苏东坡制墨正在兴头上,结果到当年的腊月二十三,“墨灶火大发,几焚屋”,大家赶忙救火。火是灭了,墨也别做了。已经做好的墨,佳墨有大小五百丸,其中加了漆,使之更黑、更好的“足以了一世著书用”。苏东坡得到这些佳墨后,还感叹上了:“我就是想送人,都不知道送给谁啊!”

这是苏东坡自己的记述,在苏东坡的文集里都能找到。但在元代陆友的《墨史》中,这个故事又有了另一重演绎。

宣和初年,潘衡在江西卖墨,他声称自己曾为苏东坡制墨,得到了制墨秘法。当时,苏东坡已故去二十年,名满天下,故时人争相购买潘衡的墨。

有人就此事向苏东坡之子苏过请教,苏过大笑着说:“我父亲哪儿有什么制墨的方法!我们在儋州时,潘衡来见,就让他在旁边的屋子烧松取烟,结果夜里着火,差点把我们家给烧了。第二天,在灰烬中得到数两松烟的烟灰,可光有烟料,却无加胶的方法,我父亲便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添加牛皮胶,结果烟料合不到一起,只得到手指头大小的数十块墨。我父亲笑坏了,潘衡也惭愧地离去。大概是他从别的地方得到制墨的方法,借着我父亲的名头卖墨罢了。”

讲完这个故事,陆友慨叹:“天下事名实相蒙类如此。”苏东坡制墨只是玩,并不精通,却以善于制墨闻名天下;潘衡因为自称得到苏东坡制墨的秘法,墨的售价直线飙升。但平心而论,潘衡的墨质量非常好,确实配得上“东坡”二字。潘衡的后人也以制墨为业,还很出名。

读到这儿,我的感悟有三:一是潘衡既有资历又有实力,还善借名,终成一代制墨名家,对他不应苛责;二是苏东坡果然爱好广泛且乐于实践,身处苦热之地还有制墨的心思,真豁达豪放。三是历史难辨真伪,读历史求其大略,取其天道文心而已。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徐德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