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木头“七十二变”

来源:央广网 2023-10-16 07:12:04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气势恢宏的根雕《第一渡》、棱角分明的根雕羊头、惟妙惟肖的根雕人像……走进赣州市章贡区省级非遗项目客家根雕代表性传承人付先斌的工作室,木雕根雕作品琳琅满目。

小时候,付先斌家附近有对做木工的兄弟,他时常去看他们做工,闲暇时,就学着做一些简单雕刻。1994年,付先斌前往浙江东阳,跟随木雕师傅学浮雕、圆雕等技艺。后来,又师从多位名家,学习美术、油画等。

2009年,付先斌回到赣州,在一家红木艺术家具厂上班。3年后,为了拓宽视野,扩大雕刻业务,付先斌辞去了安稳的工作,开了家根雕工作室。起初,家人并不支持,但付先斌心意已定,一心扑在木雕上。“只有学习到更多东西,才能在雕刻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付先斌后来又多次赴北京学习雕塑、绘画等。

根雕,又被称为根艺,是我国独特的艺术门类之一。根艺界有句行话,“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创作,根艺师以根材为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让木头“七十二变”,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从一块普通木材到一件根雕作品,要经历锯枝、定型、雕刻、打磨、打蜡等十几道工序,往往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根艺师的灵感、创意,会直接影响到成品的最终形态。“木材是有生命的。做出庸碌的作品,是对好木材的辜负。”付先斌在没有充分构思前,宁愿让木头闲置。

付先斌的工作室里,陈列着许多根雕作品,一旁的书架上则摆放着许多关于中国传统绘画、西方美术的书。在付先斌看来,艺术是相通的。中国根雕与西方雕塑存在诸多不同,也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如中国根雕更注重“因势象形”的雕法,偏重写意,西方雕塑讲究造型,更注重写实,但两者都讲究线条美。

“对待木材要像对待生命一样,永葆一颗敬畏之心。”付先斌拿到一块木材后,会认真构思,先在纸上草绘,然后在木头上反复调整定型,从运刀到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保留树根的自然纹路和天然色彩的同时,去除浮华和藻饰,让根雕造型逼真、生动。

近些年,付先斌借鉴西方素描、雕塑等不同艺术技巧,拓宽了客家根雕的创作空间。他的根雕作品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春韵》《无声胜有声》《谁叫我》等在省内外技能大赛上获奖,并被多家文博机构收藏。

当下,雕刻机、3D打印等的出现,对根雕行业形成了冲击,但付先斌始终放不下这一份守拙的老技艺。这些年,付先斌接待了许多研学的学生,带着根雕技艺走进了学校课堂,探索与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合作……如今,已有四五千人在付先斌的工作室学习体验过雕刻技艺。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雕刻技艺传承队伍。并非是要他们把雕刻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提升审美的途径。”向记者介绍完工作室,付先斌回到了座位上。他俯下身子,拿着铲刀,小心翼翼地对着一件半成品雕刻,伴随着有节奏的敲击声,木屑纷纷落地。

□本报全媒体记者曹章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