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位艺术家个展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展出至本月29日

来源:新京报 2023-10-15 20:09:32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近日,韩国艺术家全光荣中国大陆首次个展“阈限之维”,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策展人冯博一策划,将展出艺术家自2003年至2023年间创作的20余件极具代表性的“聚合”系列作品。

全光荣(Chun Kwang Young),1944年生于韩国洪川郡。全光荣出生在韩国殖民化和政治压迫盛行的时代,1968年到美国费城艺术学院学习。然而,因为社会环境强调资本主义和艺术的自我表达,全光荣未能适应美国的艺术模式和生活方式。回到首尔后,全光荣开始尝试使用韩国桑皮纸——一种他童年时熟悉的材料——来制作大型的独立雕塑。

《聚合03-BJ001》,混合材料韩国桑皮纸,直径 310 cm,2003。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供图


(相关资料图)

“聚合”作为全光荣的标志系列,让人联想到岩层或矿物的不朽结晶的雕塑。为了创造不同的形状和动态,全光荣会用从韩国书籍上撕下来的桑皮纸进行扭曲、折叠和波纹处理,然后将它们包裹在聚苯乙烯上,使他的每件作品都具有独特性和个性——仿佛成为变质的、有生命的有机体。纸作为媒介在被人类使用之后,终于能够在艺术家的手中回归到它的自然怀抱,再次被赋予了活力。全光荣也注意到了印在这些桑皮纸上的文字和字符。在撕裂和重塑的过程中,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毁灭和随后的新生的比喻。

“阈限之维”展览现场空镜。

策展人冯一博介绍,“阈限”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和概念,意味着一种社会文化结构从稳定的状态中脱离,同时向待建立结构过渡的状态,包括分离、阈限、聚合三个阶段。而“阈限之维”指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模糊、暂时和不确定性的文化杂糅空间,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魅力。全光荣的艺术履迹和创作的《聚合》系列作品,具有在不同状态之间转化与递进的“阈限”特征:通过艺术化的仪式,将个人的思考、认知和经验交融于他“一意孤行”的艺术实验之中。

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艺术家杨伯都的个展“圆室”也同期开展,该展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圆室”将展出艺术家新创作的“在美术馆”及“圆室”系列,以及最新的“骆玉笙”系列,共近二十件绘画作品。

艺术家杨伯都的个展“圆室”展览现场空镜图。

杨伯都,1986年生于中国天津,2008年获得天津美术学院纯艺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纯艺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探索了一种游离于精神层面上“艺术景观”。在其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实践中,她陆续描绘了一系列博物馆、画廊及艺术机构的建筑景观,将观赏作品的私密性与艺术空间的公共性糅杂在一起,探索了笔下这些抽象、空旷而又有些理想化的空间的戏剧性、神秘感以及关系结构。在其近期创作中,杨伯都一直在观察一些由光线及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建筑瞬间”,并以此作为其个人的观察方式和最终的绘画元素基础。她的创作发生在这些神秘的空间之内,在私人与公共、创造与凝视以及观看与被观看之间游走。

策展人崔灿灿介绍,取名《圆室》又来自一个事实描述。这个空间虽然有着方形的外观,但观众如若全部走完,行走的轨迹却是一个圆形。因此,这个名字又是一种对身体移动和观看轨迹的描述,它代表着一个隐形的心理线索。它也包含了某种意象,四个门既非入口也非出口,它们更像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圆形,时间没有终点,也无法抵达尽头。这也是艺术家设计的初衷,如何用空间的方式,为观看提供一个时空无限延伸的场域。

《骆玉笙 8:08》,布面油画,200 x 280 cm,2023。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最后,《骆玉笙》系列为观众增添了一个新的观看视角,一个关于逝去本身的故事。崔灿灿介绍,几年前,杨伯都陪祖母在天津看了一场京韵大鼓的演出。演出者上台的顺序由年龄决定,从最年轻的再到最年长的。起初,她对这些传统的剧目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她的目光聚焦于演出者的背景,那个像是剧场一样的舞台,有着和美术馆相似的属性。只是和博物馆的画作相比,舞台上的声音更为短暂,稍纵即逝。但声音又比绘画更久远,它在脑海之中留下的韵律与印迹,远比图像有着更悠长的回味。

据悉,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两大空间同时开幕的韩国艺术家全光荣“阈限之维”与艺术家杨伯都的个展“圆室”,均将展出至10月29日。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卢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