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音乐剧、“云包厢”里看京剧……从传统文化中创造文艺新价值

来源:千龙网 2023-10-12 10:11:52

来源标题:国风音乐剧、“云包厢”里看京剧……从传统文化中创造文艺新价值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如何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创作出既能让人眼前一亮,又能产生触动和共鸣的舞台艺术作品,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考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音乐剧《将进酒》:国风原创邂逅少年李白

近年来国内很多艺术院团都把创作的视线聚焦到了传统文化题材上,并且通过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出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舞台艺术作品。比如说《只此青绿》,这个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创作的舞蹈诗剧,不仅上过央视春晚,这两年在全国多地的巡演也超过了370场。现在这个团又上新了。中秋前夕,由东方演艺集团、央视网等单位共同出品的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启动了首轮全国巡演。

原创音乐剧《将进酒》,以倒叙的形式,展现了少年李白的成长历程。主创人员希望观众能通过《将进酒》看见李白耀眼人生背后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音乐剧《将进酒》导演 马达:我想从另外一些角度去阐释一些不为人知的李白的形象,让大家更立体地去了解这样一个人物。了解他是如何成长成大家心目中的李白的。

《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全诗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因此主创选用了《将进酒》作为音乐剧的名字。

音乐剧《将进酒》导演 马达:为什么会起名叫《将进酒》,是因为本来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就是在体现人生如酒,经过岁月的沉淀把精神提升出来,提升出来以后才会芳香四溢。

为了在舞台上更准确地还原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细节,《将进酒》的主创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多次前往四川江油等地进行采风,并请专家对主创人员进行文学、历史、礼仪、舞蹈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音乐剧《将进酒》在创作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大量的国风元素。音乐方面选用了大量民乐作为配器,唱段也是根据当时朝代古琴曲的韵律来创编。舞蹈设计则融入了古典、宫廷、民族等诸多东方舞蹈元素,还原大唐盛世气象。

舞美设计也是此次《将进酒》的一大亮点。设计师将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AI技术创作再现了郁郁葱葱的竹林、灯火辉煌的长安、熙熙攘攘的街市等,这些奇幻又真实的画面影像搬上舞台,希望能为观众营造出电影般的视觉感受。

音乐剧是来自西方的一种现代舞台艺术形式,由于音乐剧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多变的音乐风格,近年来在我国也逐渐受到更多年轻人的欢迎。《将进酒》的主创团队选择以西方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传统题材故事,希望能够用西方艺术形式传递东方美学和东方文化内涵。

音乐剧《将进酒》导演 马达:音乐剧是西方的东西,它有很多快节奏的表达方式,但恰恰我们中国的美学里是慢的,是静的,是唯美的,是不够直接而是含蓄的和留白的。这些东西如何跟音乐剧结合,我们也在去探索这个东西,因为只有探索出这个模式来,我们才有机会拿西方音乐剧成熟的模式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等等,然后用中国人的美学去表达,这样可能会探索出一条新的路来。

精品导向 从传统文化中创造文艺新价值

东方演艺集团前身之一是东方歌舞团,年纪大一点的观众,可能对他们曾经引进表演的一些世界风情的歌舞晚会有印象。不过近年来,他们的创作则更多是聚焦传统文化题材,并尝试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表达,除了之前提到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音乐剧《将进酒》、舞蹈诗画《国色》、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等等,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这背后的理念机制是什么呢?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是由原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和中国轻音乐团合并组建的,有着丰厚的艺术资源积淀。近年来,东方演艺集团陆续创作了一批以现代编创手段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景小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创作的素材宝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素材,结合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创新多种艺术样态来进行艺术创作,这是我们作为文化艺术创作的国家队的基本的职责。

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除了艺术创新还有机制上的探索。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景小勇:我们逐步摸索出一套创作的机制。一个是从选题,到解题到创作,还有后面三个环节是推广、运营、传播,也就是我们倡导一个观点,就是创作和传播要并重。一定要让这个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艺术性能够向更大范围的人民群众去传播。这样一部艺术作品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这样的理念下,东方演艺集团近年来不断尝试新的合作方式与艺术呈现方式,为舞台艺术探索新空间。以舞剧《只此青绿》为例,该剧目前除了在全国进行第三轮巡演,还即将推出旅游演艺版。融合应用数字技术、浸没演绎、交互体验、创新舞美等国际前沿的演绎手段,让更多观众更加直观地领略国宝文化的经典魅力。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景小勇:比如说《只此青绿》,我们除了有舞剧以外,我们有高清的戏剧现场。我们也和中影集团已经拍摄完成《只此青绿》的电影,我们还做了有《只此青绿》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的实体的空间,把《只此青绿》推广到不同的地方。让社会各种有效的资源、优势的资源在这里集聚。核心就是精品导向,我们一定要创作能够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群众检验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尽可能地使它能够演得开,传得下来。

百花齐放 让传统艺术舞台吸引更多观众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艺术院团都在聚焦传统文化题材的挖掘和再创作,同时尝试用新表达、新技术、新传播手段、新运作模式等,不断拓展自己的受众领域。那像国家京剧院这种本来就是传统艺术领域的院团会有哪些新尝试呢?

国粹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代表,数字时代,为了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有更多渠道了解京剧、欣赏京剧,近年来,中国国家京剧院尝试将数字技术融入戏曲演出和传播方式中。

开通“角儿来了”观演视角,打造云包厢,将线下剧场稀缺的中心观演位搬上云端。同时还开通了“锣鼓师”和“舞台侧目条”等多个观演视角,线上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角度。

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 王勇:演出之前,整个演出的台前幕后的每一个细节,在演播当中观看《龙凤呈祥》,是360度无死角观看,很全方位的,每一个头饰、化妆、颜色、道具的使用,台步,琴弦怎么拉动,都有展示。 它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台演出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2022年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新时代种子计划”:暨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地方采撷历史人文故事,由儿艺的艺术家创作成剧目,并与当地孩子共同完成首演。之后,将该剧目留给当地,由当地师生不断排演,形成当地的戏剧传统。

今年,中国儿艺为河南省光山县的孩子创排了《少年司马光》。在中国儿艺艺术家的全程指导下,光山县的师生在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闭幕式上演出了该剧。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 冯俐:了解传统文化,可能很多时候通过家长、学校讲故事、看书。但是戏剧艺术是更情感式的,更加感性的、更加美好的,更加形象的,这样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扎下根来。

小众传统艺术用创新寻找自身发展新活力

一些地方的小众艺术院团和民间院团,如何在搞好传承的同时,通过创新找到自身发展的新活力呢?接下来我们去一家西安鼓乐的百年老社去看一看↓

西安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交响乐”,始于汉,盛于唐,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留存下来的西安鼓乐百年老社有六家,东仓鼓乐社就是其中一家。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鼓乐,东仓鼓乐社在表演中尝试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借助文旅融合和互联网的传播焕发新的生机。

完整的传统坐乐演奏最少需要90分钟,观众很难有耐心听完,于是乐社尝试丰富表演内容,演出曲目不仅有历代乐工口传心授的传统曲目;还增加了融入其它多种乐器元素的创新曲目;观众耳熟能详的影视剧插曲也做了改编版加入进来。乐师们在服装造型以及表演上更是仪式感拉满。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火热,东仓鼓乐社还在演出的同时,在互联网上开辟“第二舞台”,并且尝试在曲目间用活泼的语言普及鼓乐知识。这一系列的努力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门古老艺术。过去一年,东仓鼓乐社的直播作品全网播放量达4.2亿。

“皮影、木偶、碗碗腔”被称为山西孝义三绝。2006年,孝义皮影戏和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侯建川,受邀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参照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技术提供的细节,创作了展现云冈石窟历史、传说的皮影戏《云冈的故事》,随后在石窟景区为游客演出。

木偶戏方面,剧团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发展,改进了传统木偶制作工艺,用独创的纸脱胎技法减轻木偶重量,并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用在表演中。

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团长 刘亚星:在创新方面,我们也融入了现代的3D投影、AR等先进科技手段,这样让木偶戏在台上显得更加生动。

此外,剧团成立非遗课程实践基地和对外交流文化基地,还与影视公司合作,制作儿童木偶电视剧等,并到海外进行巡演。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更多观众。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如何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创作出既能让人眼前一亮,又能产生触动和共鸣的舞台艺术作品,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考验。

音乐剧《将进酒》:国风原创邂逅少年李白

近年来国内很多艺术院团都把创作的视线聚焦到了传统文化题材上,并且通过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出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舞台艺术作品。比如说《只此青绿》,这个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创作的舞蹈诗剧,不仅上过央视春晚,这两年在全国多地的巡演也超过了370场。现在这个团又上新了。中秋前夕,由东方演艺集团、央视网等单位共同出品的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启动了首轮全国巡演。

原创音乐剧《将进酒》,以倒叙的形式,展现了少年李白的成长历程。主创人员希望观众能通过《将进酒》看见李白耀眼人生背后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音乐剧《将进酒》导演 马达:我想从另外一些角度去阐释一些不为人知的李白的形象,让大家更立体地去了解这样一个人物。了解他是如何成长成大家心目中的李白的。

《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全诗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因此主创选用了《将进酒》作为音乐剧的名字。

音乐剧《将进酒》导演 马达:为什么会起名叫《将进酒》,是因为本来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就是在体现人生如酒,经过岁月的沉淀把精神提升出来,提升出来以后才会芳香四溢。

为了在舞台上更准确地还原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细节,《将进酒》的主创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多次前往四川江油等地进行采风,并请专家对主创人员进行文学、历史、礼仪、舞蹈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音乐剧《将进酒》在创作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大量的国风元素。音乐方面选用了大量民乐作为配器,唱段也是根据当时朝代古琴曲的韵律来创编。舞蹈设计则融入了古典、宫廷、民族等诸多东方舞蹈元素,还原大唐盛世气象。

舞美设计也是此次《将进酒》的一大亮点。设计师将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AI技术创作再现了郁郁葱葱的竹林、灯火辉煌的长安、熙熙攘攘的街市等,这些奇幻又真实的画面影像搬上舞台,希望能为观众营造出电影般的视觉感受。

音乐剧是来自西方的一种现代舞台艺术形式,由于音乐剧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多变的音乐风格,近年来在我国也逐渐受到更多年轻人的欢迎。《将进酒》的主创团队选择以西方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传统题材故事,希望能够用西方艺术形式传递东方美学和东方文化内涵。

音乐剧《将进酒》导演 马达:音乐剧是西方的东西,它有很多快节奏的表达方式,但恰恰我们中国的美学里是慢的,是静的,是唯美的,是不够直接而是含蓄的和留白的。这些东西如何跟音乐剧结合,我们也在去探索这个东西,因为只有探索出这个模式来,我们才有机会拿西方音乐剧成熟的模式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等等,然后用中国人的美学去表达,这样可能会探索出一条新的路来。

精品导向 从传统文化中创造文艺新价值

东方演艺集团前身之一是东方歌舞团,年纪大一点的观众,可能对他们曾经引进表演的一些世界风情的歌舞晚会有印象。不过近年来,他们的创作则更多是聚焦传统文化题材,并尝试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表达,除了之前提到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音乐剧《将进酒》、舞蹈诗画《国色》、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等等,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这背后的理念机制是什么呢?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是由原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和中国轻音乐团合并组建的,有着丰厚的艺术资源积淀。近年来,东方演艺集团陆续创作了一批以现代编创手段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景小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创作的素材宝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素材,结合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创新多种艺术样态来进行艺术创作,这是我们作为文化艺术创作的国家队的基本的职责。

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除了艺术创新还有机制上的探索。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景小勇:我们逐步摸索出一套创作的机制。一个是从选题,到解题到创作,还有后面三个环节是推广、运营、传播,也就是我们倡导一个观点,就是创作和传播要并重。一定要让这个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艺术性能够向更大范围的人民群众去传播。这样一部艺术作品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这样的理念下,东方演艺集团近年来不断尝试新的合作方式与艺术呈现方式,为舞台艺术探索新空间。以舞剧《只此青绿》为例,该剧目前除了在全国进行第三轮巡演,还即将推出旅游演艺版。融合应用数字技术、浸没演绎、交互体验、创新舞美等国际前沿的演绎手段,让更多观众更加直观地领略国宝文化的经典魅力。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景小勇:比如说《只此青绿》,我们除了有舞剧以外,我们有高清的戏剧现场。我们也和中影集团已经拍摄完成《只此青绿》的电影,我们还做了有《只此青绿》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的实体的空间,把《只此青绿》推广到不同的地方。让社会各种有效的资源、优势的资源在这里集聚。核心就是精品导向,我们一定要创作能够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群众检验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尽可能地使它能够演得开,传得下来。

百花齐放 让传统艺术舞台吸引更多观众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艺术院团都在聚焦传统文化题材的挖掘和再创作,同时尝试用新表达、新技术、新传播手段、新运作模式等,不断拓展自己的受众领域。那像国家京剧院这种本来就是传统艺术领域的院团会有哪些新尝试呢?

国粹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代表,数字时代,为了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有更多渠道了解京剧、欣赏京剧,近年来,中国国家京剧院尝试将数字技术融入戏曲演出和传播方式中。

开通“角儿来了”观演视角,打造云包厢,将线下剧场稀缺的中心观演位搬上云端。同时还开通了“锣鼓师”和“舞台侧目条”等多个观演视角,线上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角度。

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 王勇:演出之前,整个演出的台前幕后的每一个细节,在演播当中观看《龙凤呈祥》,是360度无死角观看,很全方位的,每一个头饰、化妆、颜色、道具的使用,台步,琴弦怎么拉动,都有展示。 它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台演出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2022年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新时代种子计划”:暨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地方采撷历史人文故事,由儿艺的艺术家创作成剧目,并与当地孩子共同完成首演。之后,将该剧目留给当地,由当地师生不断排演,形成当地的戏剧传统。

今年,中国儿艺为河南省光山县的孩子创排了《少年司马光》。在中国儿艺艺术家的全程指导下,光山县的师生在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闭幕式上演出了该剧。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 冯俐:了解传统文化,可能很多时候通过家长、学校讲故事、看书。但是戏剧艺术是更情感式的,更加感性的、更加美好的,更加形象的,这样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扎下根来。

小众传统艺术用创新寻找自身发展新活力

一些地方的小众艺术院团和民间院团,如何在搞好传承的同时,通过创新找到自身发展的新活力呢?接下来我们去一家西安鼓乐的百年老社去看一看↓

西安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交响乐”,始于汉,盛于唐,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留存下来的西安鼓乐百年老社有六家,东仓鼓乐社就是其中一家。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鼓乐,东仓鼓乐社在表演中尝试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借助文旅融合和互联网的传播焕发新的生机。

完整的传统坐乐演奏最少需要90分钟,观众很难有耐心听完,于是乐社尝试丰富表演内容,演出曲目不仅有历代乐工口传心授的传统曲目;还增加了融入其它多种乐器元素的创新曲目;观众耳熟能详的影视剧插曲也做了改编版加入进来。乐师们在服装造型以及表演上更是仪式感拉满。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火热,东仓鼓乐社还在演出的同时,在互联网上开辟“第二舞台”,并且尝试在曲目间用活泼的语言普及鼓乐知识。这一系列的努力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门古老艺术。过去一年,东仓鼓乐社的直播作品全网播放量达4.2亿。

“皮影、木偶、碗碗腔”被称为山西孝义三绝。2006年,孝义皮影戏和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侯建川,受邀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参照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技术提供的细节,创作了展现云冈石窟历史、传说的皮影戏《云冈的故事》,随后在石窟景区为游客演出。

木偶戏方面,剧团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发展,改进了传统木偶制作工艺,用独创的纸脱胎技法减轻木偶重量,并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用在表演中。

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团长 刘亚星:在创新方面,我们也融入了现代的3D投影、AR等先进科技手段,这样让木偶戏在台上显得更加生动。

此外,剧团成立非遗课程实践基地和对外交流文化基地,还与影视公司合作,制作儿童木偶电视剧等,并到海外进行巡演。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更多观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