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中轴线,天坛walk进行时
有一条线,沿着它走下来
能见证一座城市的灵魂与脊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它曾被誉为“天下无双之壮观”
这一条轴线串起了自北向南的城市地标
贯通了古来今往的青史长河
它是地理轴、时间轴,更是文化轴、发展轴
这就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北京中轴线
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赞誉其为,“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
这条隐藏在北京城市脉络之中、牵系着绵延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落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中穿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正阳门等,太庙、社稷坛相对而设,天坛、先农坛衬立两侧。这一根无形的中轴线,纵横了整座北京老城。
最北端的钟楼鼓楼南北相望,晨钟暮鼓击响了跨越时空的共鸣,而位于北京老城外城的天坛与先农坛,则共同构成了中轴线南端的国家祭祀礼仪空间。
且将目光移向那座仰天而望的古老祭坛,自祈年殿到皇穹宇,登临圜丘,悄入斋宫,聆听神乐署。
贴近天坛的呼吸,感受那六百年未竭的生命力,与这座祭坛以漫步相交,来一场中轴线上的“天坛walk”。
祈年殿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祈年殿,为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蓝瓦金顶、巍峨辉煌,其内部开间隐喻四季、月份、时辰及周天星宿,乃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皇穹宇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皇穹宇,是为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外覆蓝瓦金顶,内设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是古代建筑之杰作,其围垣具有传声功效,又称回音壁。
圜丘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圜丘,是为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的祭天台。因九为至阳之数,圜丘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彰显天之至高无上。
斋宫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斋宫,为皇帝斋戒的专用宫室。建筑布局严谨,风格清静端肃、典雅洁净,依照明清两代帝王的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又称“致斋”,以示对上天之敬诚。
神乐署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神乐署,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其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专门用于培训祭祀乐舞人员,负有明清两朝最高礼乐学府之美誉。
若说北京城是一张韵律跌宕的恢弘乐谱
而中轴正是支撑乐符的五线。
拨弄琴弦,奏响的是城市生活的曼妙弦音
其中记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悠长回响
与华夏建筑文明的精彩记忆
徐徐而来的夏秋之际
漫步北京中轴线,天坛walk进行时
温馨提示:来园游览前请提前关注“天坛”微信服务号,预约购票,以便合理安排行程,或选择错时错峰游览;天坛公园东门设有停车场,但依然倡导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天坛公园全园全时段禁烟,请自觉遵守;在游园过程中请爱护文物、不长时间占景拍照,共同维护公共游览环境,文明游园。
来源:天坛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