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洞察》:看透生活本质的底层逻辑,你一定要知道
《10种洞察》:看透生活本质的底层逻辑,你一定要知道
#时事热点头条说#
中国传媒大学王可越教授,可谓“跨行业高手”。
(相关资料图)
他不仅是学术专家,畅销书作者,还是有名的思维教练。
一次直播中,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如此成功的?
王老师说:我的秘诀,就在于洞察力。
洞察他人的真实想法,认清自我的现实状况,探索外界的运行法则。
在著作《10种洞察》中,王老师用详实有趣的案例,向我们揭露了一个底层逻辑:
“通过洞察,我们可以探索究竟,分析本质,掌握规律,进而为生活答疑解惑。”
人之所以处处不如意,根源就在于缺少了对他人、对自己,乃至对全局的把握。
只有探知到表象背后的“黑盒子”,才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宝藏。
我反复翻看此书,总结了一些看清生活的底层逻辑,分享给大家。
1
洞察他人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你是不是也有看不惯的人,也经常陷入与人的纷争中?
如果缺了理解,少了观察,我们很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给自己带来烦恼。
那个啰嗦起来没完的长辈,那个一见面就抱怨的朋友,那个爱出风头的同事……
别说相处了,一想起来,就会让你心烦意乱。
可逃避、排斥,让自己躲起来,都不是办法。
我们要做的,是对他人进行深度了解。
1. 换位思考
在书里,作者首先列举了三类“时常被误解”的人。
第一类,不好好工作的废柴年轻人;
第二类,见保健品就买的老年人;
第三类,拒绝出门赚钱的全职妈妈。
说起他们,大家往往气愤又无奈。
可当你换位体谅一下,就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摆烂的职场人,可能受困于阶层固化的事实而无能为力;
买保健品的大爷,也许得不到儿女关怀,只盼着有人来看他;
全职妈妈们不是不想工作,只是琐事缠身自顾不暇。
书里说,只有把自己带入别人的真实处境,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解。
和别人站在同一位置上,看见的,才是他的世界。
只有了解了他的处境、感受,才能包容对方的不完美,释怀你内心的不满意。
以心度心,以身观身,洞察他人,也是解脱自己。
2. 学会倾听
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想了解一个人,先要成为一个倾听者。”
而真正的倾听,不仅是听见别人说了什么,更要听懂弦外之音。
比如和领导提加薪,对方皱着眉头说:原则上不可以……
如果信以为真,扭头就走,那你很可能错失良机。
因为,原则上不行,就是还可以再聊聊。
会说话的人,以“你”作主语,不会说话的人,以“我”作主语。
说话前,先想想:“对方的烦恼是什么?他想要表达什么?而我需要怎么做?”
带着问题用心听,就能透过语言的表象,洞悉别人心底的答案。
3. 看懂人心
在书里,作者提出过一个“洞察表演”的概念。
他说,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
我们要做的,是从表演细节里,看懂人心。
酒局上,大家称兄道弟,散会后却是各奔东西,很少联络;
职场上,好说话的同事,一到竞争的关口,也变得斤斤计较。
你发达时,亲友笑脸相迎;你落魄时,大家又如鸟兽散。
人很难做到表里如一,趋利避害不过是为人本性。
看清了这点,你就不会轻易失望,更不会被人所伤。
《醒世诗》中说得好:人心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跳过想当然的理解,才能参悟微妙的人心。
摸清关系背后的利益,察觉对方的真实目的,理解人性的自私与幽暗。
只有顺应人性做事,才能在这个世界游刃有余。
2
洞察自我
周国平说:“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可遗憾的是,生活中的我们,却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敢直视自己的缺点,更不敢承认自己的无,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说不清要过哪种生活。
无法准确定义自己,导致很多人的一生都活得浑浑噩噩。
一个人,只有先向内探索,才能向外延展。
1. 认清自己
在书里,作者讲过一件小事。
有个学生向他吐槽,说自己出身不好,运气很差,天赋一般,所以才找不到好工作。
作者没有安慰他,只问了一个问题: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这下,这位同学疑惑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管是出门打拼,还是闭门读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
看清能力边界,想清楚志向所在,明白生活的意义,才能找准努力的方向。
尼采说:人生是一面镜子,到它里面去寻找自己,是我们应当努力的第一目标。
人生,是一场自我博弈。
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打赢生存这场激战。
2. 调整自己
除了不自知,还有一类人,喜欢骗自己。
明明是想偷懒玩手机,却推说太累要放松;
明明是贪吃不运动,却自我安慰说发胖是体质原因;
明明是赚不到钱,却表现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活像鲁迅笔下的阿Q,宁愿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也不愿拿出行动调整自己。
书里有句话说得好:不管是习惯、能力、认知,只有不断优化调整,你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懈怠了,就提醒自己加把劲;想赚钱,就提升技能多学本事;想健康,就自律起来,早睡早起。
只要你愿意,对生活的调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3. 感受情绪
不知何时,情绪,成了我们的敌人。
大家不允许自己生气、焦虑、烦闷……
可时间久了,被压住的情绪,很容易变成暗黑能量,直到让你彻底黑化。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忽然崩溃,万念俱灰,甚至自暴自弃。
在书里,作者提到:情绪受阻,负面影响会加倍,倒不如让情绪过程自然发生。
情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对所遇一切的本能反应。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感受到情绪,其实也是有章可循。
先在脑海里描述此刻的感受,再回顾这份心情的源头,最后在自省中找到释放的办法。
写日记,看电影,运动健身,短途旅行,都是发泄坏心情的小方法。
4. 寻求反馈
洞察自我的过程中,作者有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自我的习性,是异常顽固的。
若没有外界反馈,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欺的迷局。
只有不在庐山中,方能看见真面目。
你是真勤奋,还是假努力,看看工作成绩,就一目了然;
你是善良可靠,还是偷奸耍滑,问问身边朋友,也就一清二楚。
大到人生规划,选择伴侣,小到穿衣吃饭,拼团网购,我们的决定是对是错,在你请教别人的那一刻,或许就有了答案。
世界首富马斯克,曾说:
“每个人都需要批评和反馈来指出不足,这是进步最快的方式之一。”
外界的反馈,是我们观察自己的另一面镜子。
借助他人的视角,对自己进行360度扫描,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并提升自己。
3
洞察世界
在书里,还有个挺扎心的话题:你凭运气赚的钱,为什么又靠本事亏了回去?
有人一朝走运,抓住了风口,可很快就被狠狠摔下;
有人偶遇贵人创业成功,可不出几年,就一败涂地。
但问题是,他们并非不努力,可就是得不到好运的长久青睐。
究其根本,用作者的话说,是大家缺少对世界的洞察。
看不透事物衍化的规律,踩不准趋势的节奏,勘不破命运的本质。
社会学家瑞·达利欧说:
“世界所有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理。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奥秘,就掌握了打开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对世界的洞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1. 摸透规律
作者的一个朋友,进行自主创业。
他先是投资网红经济,后又开了一家咖啡店,都以失败告终。
作者见他干什么都失败,就忍不住问:你研究过商业规律吗?
你看见直播间很赚钱,可你知道背后团队如何运作吗?
你感觉开店简单,可选址选品、市场定位、原料供应……哪一样没有它的潜规则?
朋友一听,深感自己准备工作太不到位,难怪会沦为炮灰。
做事,切忌无视规律,盲目行动。
行动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而后耐住性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来。
多向专业人士请教,及时总结复盘,在实践中观察并思考。
只有先找到规律,才能顺风驶船,事半功倍。
2. 洞悉本质
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人怎么能快速成功?
作者谈起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来自物理学,意思是抓住最本质的问题,快速解决问题。
要想成为《教父》中那种“花半秒钟就看透本质的人”,需要从源头上下手。
作者给出了4点建议——快速捕捉细节,加快大脑运转,高度集中精力,及时总结归纳。
一个人,越是能洞悉本质,越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3. 全局视角
再讲个书中的趣事——“老张遛狗”。
老张出门遛狗,忽然窜出来一只兔子,把狗吓得乱跑。
一眨眼的工夫,小狗就跑没了影。
老张丢了狗,感觉很倒霉。
可三天后,一个美女捡到狗送了回来。
更令老张惊喜的是,美女竟愿意和他做朋友。
几周后,老张开车和美女约会,被一辆闯红灯的车给撞了。
他气呼呼地去医院检查,却又意外地查出来身体里长了一个瘤子,还好发现及时,否则后果堪忧。
作者说,如果只盯着某件事看,老张可谓十足的倒霉蛋。
但当你开启上帝视角,把时间线拉长到老张一生,就明白每件事,都有它发生的意义。
这就像卓别林说的: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当你遇到麻烦,碰上难题,可能会一时困顿,愁肠百结。
但放眼人生全局,就明白人与命运的博弈,不可能朝夕就分出胜负。
不管遇到什么事,拉长时间线来看,顺着生活的轨迹向前,你总能遇到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4
《10种洞察》里有句话很打动我:
如果你赚5000元的工资,但按照1万元的标准创造价值,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你肯定能赚到一万元甚至更多。
想创造比别人更高的价值,就需要用洞察力,去寻找那些隐秘的机会。
这就像“冰山效应”所揭示的那样:
你看见的东西,只是显露在海平面的冰山一角。
真正影响人和事物本质的,恰恰是没有露出海平面的绝大多数。
亚里士多德说: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洞察,是打开世界的高级方式,也是在千头万绪的生活中,对自己的修炼。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谁先拥有洞察力,谁将先人一步,开启生活的加速上升模式。
点个赞吧,让自己成为世界的观察者,愿你洞察自己,也能洞察世界。
文章同款 《 10种洞察》 ¥54.44 购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