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资料图)
1
“高中语文晨读时射出的子弹,在多年后的一个深夜正中眉心。”
“多年前翻开诗歌集的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而直至此刻,终于完成闭环。”
近日,不少网友用火遍网络的“子弹梗”“命运齿轮梗”,形容自己成年后再读诗歌的心情。
余华在一档诗歌节目中说,读者和作品的相遇,需要时间。有人20岁相遇,有人可能是30岁、50岁。
小时候,在课本上学过很多诗词,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长大后,品尝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再来读这些句子,不禁感慨万千。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天在儿时的记忆中是十分美好的,有满地厚厚的落叶,还有好吃的冰糖葫芦。长大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去远方奋斗,秋天便多了一层想家的意味,飘着淡淡的忧伤。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年轻时还不懂时间的力量。然而岁月变迁,改变了太多太多。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地点,多年后已是物是人非。虽然明白时光流逝是自然规律,仍然止不住伤感。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年少时,理解不了这种旷世孤独。有了一定阅历,再从头来读这首诗,方能体会其中的洒脱和超然。
2
世界为什么要有诗?
读诗到底有什么用?
我们还有必要继续读下去吗?
的确,诗歌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了。古人诗写得好可以成为“职场自荐信”,而如今,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文化作品生产出来就是为了流量、交换价值,学习文化作品就是为了应试、修炼个人素质、提升竞争力,“文化”沦落为商品的文化工业时代,大部分人很难去想象,一首诗歌生来就不是为了“有用”的。
苏轼《答孙志康书》曰:“唯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一切没有被说出来的,注定要消失,只有诗歌可以永恒。
叶嘉莹在一次讲课中,讲到温庭筠的《菩萨蛮》时她转过身,望着台下莘莘学子说:古诗词这么美好的一份珍宝,我多么希望你们能看见。
有人说,读古诗词,大概就是为了思念爱人的时候,可以对她(他)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而不是只会说“呜~我好想你,啥时候才能见你啊”。
也有人说,我们为什么读诗?因为从古自今,我们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链接并没有断裂。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词语形容。体察万物的敏锐,拨开云雾的格局。
电影《死亡诗社》里说,“我们之所以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精致有趣,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则是充满激情的。毋庸置疑,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雪莱说“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在现实世界之上构建一个新的世界,以文本的形式长久存在着。伟大的诗人都是伟大的精神现象,他们哀乐过人,像一把尺子替我们丈量另外两个世界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我们读他们的诗,化身为彼,移情于此,感其所感,思其所思,生活着他们的生活。
这就是诗存在的理由。
3
语言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质量,最终也就是我们生命的质量。既然世间好言、俗语、嗔语、痴语已被诗道尽,那么,为什么不一起参与诗的创作、欣赏呢?
以“诗在中原·歌咏中华”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将于9月21日至27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诗歌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本届诗歌节将立足河南地域特色、郑州城市特点,在诗歌中挖掘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
诗里的老家河南是什么样?
诗人王太贵写他的巩义——
“星辰冷冽,返乡的路径如此曲折
笔架山上,一弯月亮蓬松着胡须
可设想或预见,如果一行七律诗就是
一节动车车厢,巩义大地的某个角落
开始因回忆而苏醒过来”
诗人曹卫东写他的中原——
“在商周的历史遗存里探寻
看一支如椽巨笔,勾勒生生不息
男耕女织、刀耕火种的文明”
“伐木作舟
抵达淇水的彼岸,执子之手
把人类永恒的主题
记录在了诗经的扉页”
诗人郑安江写他的红旗渠——
“在陡崖峭壁上醒目地镌刻
艰难险阻让出一条韵致优美的河床
龟裂与焦渴,得到潺潺流韵的滋养和灌溉
颗粒与年景,得到一茬又一茬丰盈与润色”
……
现在,如果把笔交给你,你又会怎么写呢?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每一次写诗,每一次念诗,都像是故地重游。让我们一起关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笔端与纸笺、书案与文字中,邂逅美学,邂逅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