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奇》央视开播,奇兽奇人奇事走近这段神话
《山海经》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如何阅读、理解《山海经》?《山海经》中的奇兽、奇人、奇事,在历史中有怎样的转化和演绎?
倘若今人还未开卷,纪录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和探讨时,便足以令人惊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7日晚,纪录片《山海经奇》在CCTV-9播出。据介绍,纪录片将围绕奇兽、奇人、奇事,带领观众探寻大地的远古记忆。
《山海经》影响了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导演组介绍,《山海经奇》以“奇”为抓手,选取几种奇人、奇兽,由他们的奇事,进入《山海经》的世界。
纪录片以学者、专家讲解为主,运用动画、舞蹈、光影秀、皮影戏、实地拍摄等多种表现形式,构建出《山海经》自由芜杂、新鲜粗野、异想天开的世界。
《山海经》保留了一部分先民们的远古记忆。万物的生与化、日月的交替、人类的生息……种种事情中,似乎都有神力存在。
本次《山海经奇》将播出八集,其中《女娲·我从何处来》《伏羲·探索通天之路》《烛龙·开创时间的神》《帝俊·瞧这一家子》《羿·英雄射日》聚焦于“神明”。节目结合典籍史料,对它们的来历进行探讨,拼接和梳理了相关的神话故事,并对缺失部分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演绎。
熟悉又陌生的神话里,可解读出许多耐人寻味的事情:对女娲的信仰可能体现了全人类早期都共同存在过的一个母神崇拜的时期。羿射日的故事千古流传,《山海经》中却没有记载,羿的行为也串联出千古迷思。
伏羲攀爬建木登天,似乎隐喻人类一直在寻求这个世界的核心秘密,而这个秘密就是八卦。“直目正乘”的烛龙与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有相似之处,它是否代表着我们的祖先对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渴望?
“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狍鸮,即饕餮,它的形象包含了善与恶的象征。在《山海经奇》的演绎中,饕餮心底的欲望无休无止地膨胀,导致了难以逆转的后果。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的皮被做成鼓,雷兽的遗骨被做成鼓槌,敲响震颤世界之音,帮助黄帝击败蚩尤。
《饕餮·欲望滋生记》和《夔·和声而鸣》两集为两种拥有奇特名字的怪兽打造了“二创剧情”。在结合史料的同时,《山海经奇》用角色建模和皮影戏脚本撰写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它们“前世今生”,以今人神思连接远古初心,再度探讨怪兽“混搭”外表下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精神意义。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苏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