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铜雕的大门——锻铜雕塑艺术家黄世芳
铜——强度为C060度的有色金属。由铜器标志一个民族某一时代的精神,世界各国未曾有过,中国也只有那么一个时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编织工艺和丝网制品一度风靡世界,至今不衰。被现代科技所赋予的这些工艺制品的新品性,影响着新的审美追求。愈是发达国家,此风愈盛,似无例外。
(相关资料图)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在中国美术史上以个人名义举办铜雕艺术展的,竟是一年轻女子;开铜雕艺术之先的殊荣,竟落到一年轻女子的名下。
黄世芳,1963年生于西安,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书法和绘画,1989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金属工艺专业学习。她原是学首饰设计专业的,学院经费有限,设计首饰没有金银珠宝,基本材料只有铜、木头、骨头、丝带,路很窄。黄世芳非常喜欢这个专业的钻铜课程。锻铜工艺在我国几乎失传,全国院校只有她所在的学院保留了这一课程。从那时至今,17年的时间里,她利用各种机会向老师们请教。为使制作不成为创作的障碍,她对延续了很多辈人的锻铜工艺进行了研究,与来访学者、留学生等进行探讨,向工厂的老艺人讨教,在借鉴前苏联和日本金属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对工艺进行了大胆改进,在原工艺上加入沙袋、木头钻、地毯等工具,使制作效果与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从而为大量制作提供了条件,也使锻铜制品更易于普及和推广。
黄世芳喜爱铜,她用了整整6年时间,就连男人都望而生畏的铜板锻打得凸凹不平,举办了1994年的个人展,又用了六年的时间举办了第二个个人作品展,她干得很艰难,又准备她的第三个个人作品展。
大学的集体生活中,谁也不愿忍受不停的金属敲打声,她租了间被废弃的汽车修理仓库。可这破旧仓库最后也没能容纳她太久。后来她有了小家,终于在美院有一个可以创作的小屋,一个娇小的石棉瓦小房子。高等学府人们最不常去的地方当然是垃圾堆傍,黄世芳只有到那里敲打才不遭抱怨。她去了,天天如此。
以后,学院给他们分了房一间6平方米的地下室,房子的墙壁、地面都是水,还给了一个楼梯间放家具。小两口很知足,小屋收拾得还挺艺术。令人最为高兴的是,黄世芳结束了户外作业。将创作室搬到楼梯间,她的创作如潮水般在楼梯间产生。
小两口的生活极平常,常是端着饭盆到教工食堂打饭。黄世芳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在楼梯的斜角下面,她总得弓着身子工作。在金属制作的噪音中,丈夫居然适应了,她工作时,他也能酣睡……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800平方米的天花板上连续工作4年,独立完成了巨型天顶画《创世纪》。中国的黄世芳在楼梯下的旮旯里,弓着腰,汗水淋漓,一锤锤敲开了铜雕艺术的大门。
瘢痕累累的工作台上,有一堆堆被锤打成蘑菇状的钢錾。烧烤铜板时的火焰,灼黑于她的脸;熬胶板时的黑烟与怪味,熏得她变了声。她,失去了昔日白皙的皮肤。她胃疼,腰疼,手臂更疼。她曾偷偷地哭泣,但终于堂堂正正地挺过来了。
黄世芳的早期作品,介于平面绘画与雕刻之间,有很强的视觉感和形式感。其作品内容大多以中国民俗为主,也包括部分现代抽象题材。一种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第二次展示的作品则多是装饰性的雕塑,其自由流畅形态丰富色泽绿艳,表达出了具有世界艺术语言的特有魅力。
著名艺术家张仃感慨地说:郑可先生后继有人了!:(郑可,已故著名美术家)
著名艺术家袁运甫称赞道:“她非常突出,现代青年艺术家中能如此认真对待艺术的实在太少了?”一位美国珠宝商非常兴奋地谈观后感:“我在世界各地看到过很多锻铜浮雕与金属雕塑,黄世芳的作品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了”
在前后十多年的创作中,黄世芳的几百件作品离开了那昏暗斗室,沐浴着明媚的阳光,1994年,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锻铜浮雕艺术作品展以及2000年的第二个个人作品展,在艺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过去,咱们国家的锻铜没有成为一个艺术门类,现在终于建引起社会的重视,我们的作品也被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酒店、银行大量的悬挂……”黄世芳眨着智慧的大眼睛说。现在,每当黄世芳的工作室里传出叮叮当当的錾击之声,人们怎能不肃然起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