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方艺术“中国白”为何惊艳世界?400余件组德化白瓷亮相国博

来源:封面新闻 2023-08-26 16:12:36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8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中国白——德化白瓷展”面向公众展出。本次展览精心遴选出从古至今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筍江山人”款观音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德化窑古代珍品。

“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相关资料图)

“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德化瓷窑兴于唐宋,盛于元明,名于当下,以白见长,最负盛名。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海上丝路贸易中,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国白”,承载着涨海声中万国商旅对于神秘东方的无限神往,亦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德化白瓷品类多样、题材丰富,既有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工艺的本土元素,也体现出多种文化交流互鉴、相互交融的外销特色,形成了自身独到的器物谱系和艺术风格。

白瓷艺术如何彰显“中国白”独特魅力?

据介绍,展览突破传统上对瓷器按造型功用和历史演变进行分类的结构形式,从“中国白”的特殊视角出发,结合白瓷的艺术特性,通过色谱分析,把德化窑传统的“猪油白”“象牙白”“孩儿红”等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和归纳,以对应的展品加以呈现,让观众在感受德化白瓷艺术韵味的同时更加深刻领会让世界认可的“中国白”的独特魅力。

徐桂梅作品《花开盛世》。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平面设计突出‘中国白’的特有色调,以温润的淡青色贯穿始终,形成以白为基础又丰富包容的展览基调,用灵活的手法呼应展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王月前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

王月前透露,空间设计方面着力打造辨识度、包容性。展厅入口以曲面墙造型象征海浪,代表德化瓷的外销特征。通过景窗裁切,收纳重点展品入窗洞,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借助框架结构,以中轴对称和连贯的小空间布局形式,使空间节奏凝练有序,形成清晰的观赏界面。

作品《牡丹瓶》。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探寻“象牙白”“猪油白”风韵 展现中国传统美学

记者注意到,在第一单元“一白独秀”中,展品中多件青白瓷,展现中国传统美学和工艺的本土元素。宋元时期德化瓷业已具相当规模,其产品以青白瓷为主。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调深浅不一,深者呈淡绿色,淡者接近白色,也有部分微泛灰白或黄色。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德化青白瓷的胎骨较前期略粗糙,胎釉俱薄。至元代,青白瓷的胎质更加洁白细致,釉呈水清色,积釉处呈淡绿色,浓淡相间,莹润似玉。

当代林灵月作品《雀语吉祥》。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在展品中,“象牙白”乳白釉瓷器也独具艺术风韵。明清时期,德化窑在元代烧制白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创烧乳白釉瓷器,又称“象牙白”,凸显了原材料的质地美。象牙白质地坚韧莹厚,细腻温润,素净淡雅,稳重大方,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

与“象牙白”齐名,“猪油白”也是德化窑明代白瓷的精品。“猪油白”以优质的高岭土为原料,经历代瓷工反复研究和实践而成,其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加上胎白质坚,釉面莹厚细腻,油滑明亮,手感如玉,肉眼可见具有冻猪油般的一种油脂感,因此被誉为“猪油白”。

作品《和合之美》。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何朝宗造白釉观音像亮相国博 “东方艺术”精品焕发魅力

在第二单元“百技争艳”则展现了瓷塑人物取材广泛的特点,德化白瓷以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内涵,高超卓群的技术工艺,开辟了瓷塑艺术的崭新天地,以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尤其佛教人物著称。观音是德化瓷塑的主要题材,形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造型。

“何朝宗”款观音像。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展品中,何朝宗造白釉观音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作为何朝宗的传世经典之作,它代表着明代德化窑的高超水平。观音趺坐于岩石上,盘左腿,右腿屈膝,双手藏于袖中轻轻放在左膝之上,呈自在观音姿态,舒适安详。体中空,背部钤印“何朝宗印”款。

从明代开始,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艺巨匠,以传神写意微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极富神韵,形成独具一格的德化瓷塑艺术。这些特点被现代所承续,“东方艺术”精品焕发出永恒魅力。另一件展品——渡海观音在德化传统瓷雕里是“真、善、美”的化身,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的“维纳斯”,作品2013年荣获(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作品《神话》。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此外,德化白瓷充分利用瓷土可塑性较强的特质,以神仙人物的经典动作、传说典故及互动形象等作为雕塑的题材,打造出瓷塑人物仙意飘飘的动态效果。德化瓷器艺术中既有老子、孔子等古代先哲,也有现代杰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它们虽风格造型不尽相同,但都凝结着对先贤的尊重与推崇。

作品《嬴政》。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