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画非遗传承人的梦想:传承经典,四年雕刻完成“绵竹版清明上河图”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市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清代长卷年画手稿《迎春图》,为国家一级文物,生动描绘了四川清代传统民俗,被誉为“绵竹版清明上河图”。它一共描绘了460多个不同年龄、身份、穿着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庆祝活动及商业活动,展现了清代绵竹县城的迎春盛会。
四处散落的木屑、若隐若现的人物造型,铺在工作台上的各式工具……8月21日下午,在四川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年画艺人陈刚正手握雕刀伏在一块梨木板前,专注地雕刻着《迎春图》木版年画,一刀一笔、方寸之间,凝结着他对木版年画技艺的执着追求。
▲陈刚正在雕刻《迎春图》木版年画
(资料图)
陈刚是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传承人陈兴才的孙子,19岁就跟着爷爷学习刻版,如今已从事年画创作24年,也是绵竹木版年画德阳市级非遗传承人。“因为每天事情太多,大概要4年时间能够完成《迎春图》木版年画。”陈刚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制作《迎春图》木版年画,主要是想让绵竹经典年画作品能够得到传承和创新,在致敬经典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绵竹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
爷爷是已故“年画大师”
“我一直跟爷爷学,他手把手地教我”
走进陈刚年画作坊,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年画氛围,绵竹木版年画德阳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刚近期正在专注地雕刻着《迎春图》木版年画。
陈刚是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传承人陈兴才(2012年10月15日辞世,享年93岁)的孙子,19岁开始跟着爷爷学习刻版,已经从事年画创作24年。
“我一直跟爷爷学,先学刻板,再学绘画,他手把手地教我。”1980年出生的陈刚比起爷爷和父辈,有更多的思考。他认为,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不能单一只画传统门神。“现在年画有很多新颖的表现形式,在发扬年画技艺的同时,要适应市场需求做强市场产业。”
▲陈刚正在绘制年画
“《迎春图》木版年画的创作包括起稿、刻版、印线、上色等工序,我采用阳刻的方式进行刻制,按照原件1:1的比例进行还原,整幅作品一共分为4块,全部雕刻完毕预计需要4年时间。”陈刚说,由于要完成其他年画工作,他每天上午需要绘制客户定制的年画订单,只有每天下午进行刻版,目前即将完成整幅作品的四分之一。“第一张雕刻的是《迎春图》中的游春部分,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将进行另外3幅木板年画的雕刻。”
在绵竹市博物馆收藏着一件由清代画师黄瑞鹄创作的长卷年画手稿《迎春图》,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也是绵竹年画的扛鼎之作,被专家学者誉为“绵竹版清明上河图”。据了解,《迎春图》表现了清代末期在鳞次栉比的绵竹街头浩浩荡荡“迎春、报春、游春、打春”4个场景,生动地再现了清代民俗风情,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清代风俗画巨作。
让经典年画得到传承和创新
约需4年完成《迎春图》木版年画雕刻
“木板年画比在纸上作画难度高多了,一个细节操作失误,一块版子基本上就废了!”陈刚介绍,绵竹年画《迎春图》中460多个人物极其生动,每个人物的脸型、表情各不相同,画中配有房屋、树木、街市等不同的场景,甚至有些人物只有指甲盖大小,要把人物的眉毛、眼睛甚至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无疑增加了《迎春图》木版年画创作的难度。
“由于该木版年画采用梨木雕刻,材质较硬,为了让作品更加精细,在刻制过程中需要聚精会神、有耐心,常常刻制一个人物就需要花一下午时间。”陈刚介绍,《迎春图》代表目前绵竹年画最高水平,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益求精,对创作者的绘画和雕刻功底要求很高。
雕刻的材质选择优质梨木,这种材质比较细腻,也比较硬,不易生虫。“我国的四大年画,基本上雕刻木板都是选择梨木。”陈刚说。
据介绍,他从2019年就有了雕刻《迎春图》木版年画的想法,之前,他一边为客户雕刻定制木版年画模板,同时为雕刻《迎春图》木版年画做前期准备,去年年底开始雕刻《迎春图》中的“游春”部分,耗时近9个月完成了该部分,“大概要4年时间能够完成整个《迎春图》木版年画雕刻。”
▲陈刚已经完成《迎春图》“游春”部分
“趁现在年轻,我想把一些比较传统、比较经典的绵竹年画刻成木板。”陈刚介绍,目前他已创作完成《百寿图》《二十四孝图》《独占鳌头》《紫薇高照》等绵竹木版年画经典作品雕刻,制作《迎春图》木版年画,主要是想让绵竹经典年画作品得到传承和创新,在致敬经典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感受绵竹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
源自于民间的年画,洋溢着朴野的喜气,散发着纯真的情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绵竹年画起源于明盛于清,鼎盛时期年画艺人逾千人,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尚有上百家作坊从事年画的制作生产。截至目前,绵竹年画产业平均每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涌现出以四汇斋、三彩画坊、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企业30余家。
罗天琪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编辑 何先锋 责编 冯玲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