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想,不焦虑》: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送给很累很累的你

来源:洞见 2023-08-08 22:21:15

《这样想,不焦虑》: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送给很累很累的你


(资料图)

#头条创作挑战赛#

做个有趣的小测试。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个离地16米高的窄木板。

你要像走钢丝一样走过去,你的感觉是什么?

恐惧?因为你预测自己肯定会掉下去。

紧张?因为你感觉很多人会看你出丑。

伴随恐惧、紧张而来的,可能还有焦躁不安。

那么,如果你是一个杂技演员呢?

面对“走钢丝”,你会想:

我只要保持平衡,就可以顺利走过去。如果没把握,可以系安全绳,就算失败了,也可以再挑战。

发现没,当人冷静下来,发现自己没有安全问题,就能作出理性又准确的判断,也不会轻易陷入焦虑。

这则经典的心理学测试,出自亚伦·T·贝克博士的《这样想,不焦虑》。

在书里,亚伦借此提出一个观点:“认知水平,决定了焦虑程度。”

让人恐惧慌张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力。

而破解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我们对情绪的认知。

1

焦虑就像一条巨蟒,正在吞噬所有人的生活

在书里,亚伦先讲了3个患者的故事。

第一个,是38岁的丽贝卡。

人到中年,丽贝卡的生活,可谓焦头烂额。

孩子顽皮不听话,父母身体不太好,老公又失业在家。

而她自己,虽然刚升职为经理,却也在职场上受尽委屈。

她总是忍不住想:

孩子考不上学怎么办,客户找茬儿怎么办?钱不够花怎么办……

想着想着,她就焦虑到不行,分分钟都能崩溃。

第二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托德。

托德一毕业,便在就业市场上栽了跟头。

投了几百份简历,才找到一份月薪微薄的工作。

他想好好表现,可行业里“论资排辈”,他根本没有机会。

等熬了几年资历后,他又不得不面对买房结婚的现实。

托德也忍不住想,如果贷款买房,又失业了怎么办?如果生孩子,养不起怎么办?

他也越想越慌张,每天都心烦意乱。

第三个,是年近50岁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位独居的“大龄宅女”。

她觉得自己很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

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又生怕给人添麻烦。

还担心退休金不够,害怕意外降临,甚至揣测社会将爆发动乱。

明明已经过上衣食无忧的休闲生活,但她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

从这三个人身上,你有没有瞧见自己的影子?

初入社会,就业的艰难,赚钱的辛劳,阶层的参差,随便哪一样,都令年轻的我们不知所措。

好不容易熬到中年,本以为生活稳定了,却又被乱麻一样的琐事,撕扯得筋疲力尽。

自己的前途,孩子的未来,父母的安危,各种人际关系的调和,总让人惴惴不安。

及至晚年,走过无数沟沟坎坎的我们,又发觉自己对一切是那么力不从心。

人生的每一段路都不好走,生活里的各种事都令人担忧。

亚伦说:焦虑,正像一条巨蟒,吞噬所有人的生活。

我们不停地问自己:生活还会不会好?

而一遍遍“否定”的自我回复,正将你我拖入焦虑的深渊。

2

除了身体病痛,所有的痛苦都是价值观给你的

在书里,亚伦给焦虑下了一个定义:

“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被各种‘万一’控制着。”

随后,他谈起了小伙子杰森的事。

杰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领导安排主持一个视频会议。

他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可越是临近上场,越是焦虑不安。

他不停地想:

“万一搞砸了,自己出洋相事小,惹怒领导事大,再影响下半年评职称怎么办?”

“万一同事们不喜欢我的讲话风格怎么办,我会不会被人孤立?”

“万一中途忘词了怎么办,谁会来帮我救场?”

亚伦说,面对挑战,人们不免忧虑、悔恨和迟疑。

但如果凡事只往坏处想,抑或是看不清本质,忧虑就会变为焦虑。

也就是说,如果你被负面情绪折磨,那一定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杰森担心演讲搞砸了,是一种过度悲观的揣测。

太在意别人,太小瞧自己,又是对外界和自我的认识不清。

其实,上文中丽贝卡、托德、伊丽莎白的焦虑,也源自认知误区。

丽贝卡有点“完美主义”,觉得自己应该解决掉未来的所有麻烦;

托德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总是在脑海里反复推演惨淡的中年生活;

而伊丽莎白则有点“妄想症”,幻想各种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惨祸悲剧。

亚伦说,真正击垮人的,从来不是事实,而是头脑里的“灾难化想法”。

过度悲观的揣测,让人在事情尚未发生前,先被一个个糟糕的念头击垮。

在书里,他还列出过一个公式:高估危险+低估自己能力=高度焦虑。

不管是对外高估,还是对内低估,都是思维方式出了错。

除了身体上的疼痛,你所感受到的所有痛苦,都是你认知错误带来的。

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让你焦虑,而是你自己走不出思维的泥潭。

3

改变思维认知,是对抗焦虑的最好办法

亚伦·T·贝克,一直被视作认知疗法的创始人。

他通过25年的实践,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使我们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的感受。改变思维,就可以改变主观感受。

那我们应如何打败焦虑呢?

亚伦用女儿的这段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认知疗法”。

他的女儿克里斯提娜,在16岁那年,拿到了驾驶证。

和很多新手一样,一开车上路,女儿就紧张得手足无措。眼睛直勾勾盯着前面,双手紧握方向盘,每一块肌肉都紧绷,情绪异常焦虑。

一次,一辆大货车迎面驶来,吓得女儿发出尖叫,直接在路中间熄了火。

这之后,别说开车上路,一说起开车,女儿就焦虑到大发脾气。

每当这时,亚伦都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跟着女儿一起改变思维认知。

一、直视思维:直面内心的恐惧。

克里斯提娜说:“驾驶很危险,一旦发生事故,我一定会死掉。”

亚伦点点头,没有反驳,他只想让女儿先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焦虑是个劲敌,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看清敌人的样子。

举个例子,你担忧自己的前途。

那就要仔细想想,你是为行业发展担忧,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没信心。

先找到焦虑的根源,你才能找到破除焦虑的方法。

二、验证思维:校验自己的想法。

亚伦问女儿:你有没有查过,发生事故的概率是多大?原因又有什么?

女儿听后,开始上网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遵守规则,安全驾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并不高。

这一步,是为了让女儿验证,她的想法是否客观。

如果我们只是一根筋地顺着思路想,那结果一定是把焦虑无限放大。

所以,要及时运用验证思维,寻找有力证据,把跑偏的思维拉回正轨。

比如,你正身处“年龄焦虑”“容貌焦虑”中,那不妨看看身边的人。

也有大器晚成,四五十岁创业成功的,也有人长得并不漂亮,却活得漂亮的。

三、市场思维:做“成本效益”分析。

亚伦提醒女儿:宝贝,你上次练车,是两周前呢,感觉过去好久了。

“是的,爸爸,因为一想到开车就害怕,一害怕就拖延。”

“你瞧,焦虑浪费了你的宝贵时间,简直太不划算了。”

他想告诉女儿的是,焦虑这种负面情绪的成本太高。

想必你也有这种经历。

本想学一门新技能,可一会担心学费打水漂,一会焦虑自己没时间。

结果,想了半天也没拿出丁点行动,白白浪费了大把时间。

本想带孩子好好度假,可一想到孩子中等偏下的成绩,内心骤然升起一股焦灼感。

于是,玩也没心思玩,白白损耗不少精力。

不管是时间,还是精力,都是我们的生活成本。

而焦虑,就是最大的成本消耗,没有带来任何效益。

明白这点,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停下胡思乱想。

四、转弯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

在这之前,克里斯提娜把练车当做一项不得不掌握的技能。

就像上学考试一样,见同龄人会开车,她也硬着头皮去学。

如今,亚伦提醒她,能不能把学开车这件事,当成一次游戏。

掌握驾驶技术的过程,就当成升级打怪,从中寻找乐趣。

当女儿换个视角去看,发现练车也不是件枯燥的差事。

掌握了转弯思维,你会发现人生从来不缺峰回路转的事。

你为迟迟不能痊愈的身体担忧,可生病不也是自我调整的契机,让你慢下来关怀自我。

你为还不完的房贷车贷心累,可这些不也是催你奋进的动力,让人不懈怠、不放弃。

这世上,从来没有完全的坏事,只有你认知中定义出的坏事。

五、成长型思维:永不放弃去做。

亚伦不仅仅是带着女儿反复练习驾驶,更是在反复练习如何摆脱焦虑。

亚伦说,焦虑非常顽固,不可能轻易摆脱。

需要我们一次次重复上面的步骤,一次次更正头脑里的惯性想法。

到最后,克里斯提娜顺利学会了开车,更学到了遇事不焦虑的诀窍。

其实,无论是谁,想要远离焦虑,都要进行无数次尝试。

不要抱着一劳永逸的固定思维,要具备成长型思维,刻意练习,永不放弃。

那么,眼下的你,是否正被焦虑困扰?

那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

到底在怕什么?眼下的恐惧是否必要?焦虑造成了多大的消耗?

换个角度看问题行不行,能不能先行动起来?

说到底,心病还须心药医。

作为一种心理病症,繁殖焦虑的土壤,是我们的内在认知。

那疗愈的办法,也要从内心去寻找。

思维方式一变,情绪状态和自身处境,也就跟着变了。

4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

意思是,当人的思维定格时,做起事来就很容易陷入无助的状态。

曾经一度,我也认为,当代人的焦虑,全因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为难。

可看完亚伦的《这样想,不焦虑》之后,我彻底改观。

原来,人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对世界的感受。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境随心转,我们其实都活在自己的观念中。

悲观者困于当下,乐观者赢得未来。

点个赞吧,凡事多往好处想,肯定自己的能力,不轻易做出糟糕的判断。我们若都能这样想,人生一点也不焦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