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美术基础也能青史留名 法国素人画家的艺术世界
摔跤手、园丁、女佣……毫无美术基础的素人,全凭爱好画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留名,吸引毕加索购买收藏,这就是“稚拙派”。8月1日至11月12日,“白日梦——稚拙派艺术家的奇妙世界”画展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举办,带来画派开创者亨利·卢梭等9位画家的55件油画作品。
画作质朴
(资料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活跃着一群素人画家。他们没有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只是用眼睛去观察,用朴素且直接的方法去画画。有的人用不起档次较高的画材,也没有充足的时间从容创作。
最有名的稚拙派画家,被视为流派开创者的法国人亨利·卢梭,是一个锡匠的儿子。他先在律师事务所工作,随后入伍4年。27岁那年,他成为巴黎海关收税员,兢兢业业地工作15个年头之后,他开始定期参加巴黎的画展。由于作品始终坚持纯真、原始的风格,吸引了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等当时著名的画家,他们曾筹办宴会向卢梭致敬。直到49岁退休以后,卢梭才开始用全部的时间画画,66岁去世于巴黎。
路易斯·维凡曾在邮局任职,62岁退休后才成为全职画家。他从小喜欢画画,业余时间没有中断爱好。稚拙派的重要推手威廉·乌德发掘了他,带他参加展览,建立声誉。维凡喜欢画他工作生活的城市巴黎,也喜欢画野外狩猎时看到的场景等。1927年,66岁的维凡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画作个展。
1864年出生的萨贺芬·路易斯是牧人家庭的女儿,她自学画画,受到宗教艺术与教堂彩色玻璃的影响与启发,创作了很多风格独特的“花叶画”。17岁时她开始担任教会女佣,37岁开始为一些中产家庭做女佣或管家。48岁那年,威廉·乌德发现了这位“女佣画家”的杰作,并资助她画画。1927年,63岁的萨贺芬全身心投入画画,两年后参展了稚拙派画家联展,成为知名的女性画家。
虽然萨贺芬生命的后十年受到精神疾病困扰,但后人没有忘记她。2008年,马丁·波渥斯导演的电影《花落花开》上映,讲述了萨贺芬做女佣时把微薄的收入全都用来购买画材、下工后全身心投入绘画的故事。这部电影获得了2009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国内也有不少影迷看过这部片,豆瓣评分达8.5分。有影迷说:“她存在过,就是最好的赠礼。”
这些素人画家不被学院派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也跳出了常人所理解的审美规则,画作违背透视原则属于家常便饭,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含任何偏见的画风。
1908年,27岁的毕加索花了5法郎买下了卢梭的一幅画,当时后者已经64岁。在一次聚会上,毕加索向卢梭表示敬意,他说:“像拉斐尔一样画画花了我4年时间,像个孩子一样画画却花了我一辈子。”稚拙派画家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画出了真诚的世界。
素人如何学习画画
2014年,美国素人画家摩西奶奶(安娜·玛丽·摩西)的书《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中文版面世,曾引起一番关注素人画家的风潮。她从77岁才开始画画,80岁举办第一次艺术展,直到101岁离世,共留下1600多幅画作。
稚拙派画家是如何学会画画的?策展人马真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些画家的创作全靠日复一日地画,依靠本能反应,让色彩组成一幅画作。
“他们没有学过,完全靠平时自己画。他们生活在法国不同的区域,彼此之间也没有交流,不可能互相借鉴。”马真正表示,稚拙派画家也会去看一些展览,会有一些努力的方式,“但是因为他们的基础所限,哪怕去看了画展,也没法学到专业的技巧。完全就是通过日复一日地画、去描绘,积累出来一种本能的肌肉反应,去选择色彩,最后呈现出一种图像效果”。
画下去,不断尝试,找到心中满意的感觉,素人拿起画笔,画的是生活所见,内心所感。
这次展览把9位艺术家的55幅画作分为5个板块,“周日餐桌”展示静物画,“伴我同行”展示人与环境,“魔法城市”展示城市风景,“梦境花园”展示植物,“奇妙自然”展示自然景观。
鲍尚1940年的作品《屠夫的店》画出了战时法国被占区人民的紧张氛围,虽然画面上的肉店看上去很正常,但人们的表情木讷,房子内部多处破落,战争对生活的影响体现得非常直接。
多位稚拙派画家曾在巴黎生活过,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连于这座艺术之都。因此,他们的画笔也经常涉及巴黎的城市街景,记录下标志性建筑的场面。维凡经常画地标,包括歌剧院、教堂、广场等。他画的凯旋门,不遵守透视原则,更像是置身现场亲眼所见,地砖也用了浅绿色,画得整整齐齐。
雷内·伦贝尔则是巴黎本地人,他喜欢画迷人的空挡街巷、神秘的小砖墙、字迹难辨的褪色海报等,充满街头气息。他的几幅画构图有些相似,画面两边只露出半个路人的身影,正中则是墙角、街角,主角是海报、猫咪、云朵等。
“虽然这些艺术家没有经过严格的技巧训练,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对于生活日常,每个人都有观察和捕捉到的东西,只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它转化到画布之上,每个人的方式有所不同。”马真正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