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发财的方法,叫“研究别人”

来源:布衣粗食 2023-08-07 16:10:07

古人也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相关资料图)

借着古人的话,很多人使劲鼓吹一个道理:“做好自己,莫管别人。”

可是你认真一琢磨,就会发现,很多古训,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是说明了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或者某一时段的问题。

对于一个要发财的人来说,总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会被孤立,做任何事情,都是孤掌难鸣。

接着,问题就来了。

我们既要和外人合作,又要防备被外人坑害。有没有折中的办法呢?是不是能够两全其美呢?

建议要发财的人,学会“研究别人”,找到人际交往的方法、利益和人情的平衡点。

01

别人的钱包大小,是价格的“调节器”。

有一个电商,说了一个关于电饭煲的销售技巧。

把电饭煲上的价格记下来,并且进行归类,然后挂到网上。借用大数据,可以得知哪些人喜欢买贵的东西,哪些人喜欢买便宜的东西。

如果有人搜索电饭煲,跳出来的“物品”,价格低于300元,说明是一个比较穷的人。

《算法的陷阱》一书指出:“线上零售商无法单纯地依靠一家网店而坐等销售暴涨。数据,特别是掌握相当规模的数据才是成功的关键。”

你无法看到消费者的钱包有多大,也不能野蛮地盘问。但是你可以通过他平时的采购,来进行分析。

当你得知对方的购买力之后,就可以很精准地推销东西了。

比方说,一本古书,有平装版,也有精装版。遇到不差钱的人,你可以大方地说“这本书,这个款式,不错”。

在战国时,有一个“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故事里,楚国商人的做法,就非常精明。他把包装做得非常美丽,并且价格也很高。

郑国人看到了物品,爱不释手,花高价买下了包装,珍珠也不要了。

想一想,穷人怎么会买得起珍珠呢?富人不被美丽的外表吸引,怎么会靠过来呢?这就是钱包大小,决定了商人的认知、物品的定价。

如果你不研究别人的钱包,向穷人金项链,向富人推销塑料戒指,多半会失败。起码你给人第一印象,就不太好,错过了最佳的交流机会。

02

别人的日常爱好,是物品供需的“风向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吸引了我们去努力读书,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与人交往,是可以投其所好的。

你拿出来的东西,别人都不喜欢,那么就没有任何吸引力。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为不喜欢的东西买单。

有个词语叫“供需平衡”。也就是告诉我们,提供的东西,是别人需要的东西,就对了。

除了生活必备品之外,别人爱好的东西,就是商机。

大约公元前48年,凯撒大帝到了埃及,发现本地有一种自然的颜料,是紫色的。很快,他就着迷了。

接下来,紫色变成了贵族的象征。产生紫色颜料的骨螺,因此身价大涨。如果你能够意识到商机,那么你就和贵族结缘了。

无独有偶。

春秋时的齐桓公,也很喜欢紫色。他穿着紫色的衣服出门,引发了时尚潮流。国人纷纷仿效,导致天下大紫。并且紫色衣服大卖。

大臣管仲看不过去了,故意穿着有气味的紫色衣服,走到齐桓公身边。齐桓公开始讨厌紫色,说:“吾甚恶紫之臭。”

看你身边的人,都喜欢什么?若是抓住了机会,你就会赚很多的钱。

孩子们喜欢气球。商人就带着气球到游乐场,如果大人拒绝买气球,孩子们就哭泣。不得已,孩子们人手一个气球,生意好到爆棚。

我家楼下的早餐店,总是放着一碗油渣。有个叫老李的人进门,店主就提醒,“油渣在左边的小碗里”。估计,老李就是为了这个爱好,把早餐店当成了“家”。

当然,除了满足别人的爱好,你还得做一个被别人爱的人。也就是说,你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热情大方,尊重他人。

03

别人的人生悲欢,是社交场上的“情感牌”。

别人为什么要帮助你?两家店铺,为什么别人会选择你这一家?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什么别人会喜欢你手里的?

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别人和你很熟,感情很好。

你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就得知道别人的悲欢。也就是说,要有共情力。

我的表姑,在高中学校门口卖烤红薯。生意超级好。

她总结出了一个套路。冬天,学校没有空调,学生的手很冷。因此她用很薄的纸袋子,装烤红薯。学生们拿到红薯,手就温暖了。

夏天,学生们大汗淋漓,烤红薯只要温温的就行,纸袋子要厚一点,避免手心发烫。

古人还发明了“送力”这个词语。也就是说,遇到老弱病残来买东西,要主动送他们回家,帮他们提东西。这样的服务,谁能拒绝呢?

一个很小的细节,就体现了人文关怀。这就是生意场上的一张感情牌。

当然,你和别人合作,也需要同情和理解别人,感情好了,彼此不计较,就好办事了。

0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个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认知”不仅仅是认识自己,多读书,多观察社会,还要认识别人。

为什么那么多人跪拜菩萨?因为菩萨笑着看人,愿意结交所有人,还让人心情大好。

研究别人吧,你不仅会从别人那里得到智慧,还会得到财富的密码。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新闻